|
该校设9个系、10个专业和一个共同课教研部。1991年在校生863人,毕业生425人,招生371人,分别比上年减少15%、增加15%、减少O.1%。现有教职工381人,专任教师18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5人,中级职称44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O.5%、19%、24%。
1991年,该校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实调整了党委成员。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制定德育工作纲要和三育人管理制度.成立由党委书记、副校长为正副主任的学生工作委员会,设立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各系均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全校学生工作会议、“三育人”经验交流会、青年教师教学和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及以党建为重点的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师生员工深入开展学雷锋、学苏宁活动,举办了第九期业余党校。1991年,有6名教职工和19名学生加入了党组织。
1991年,该校制定了学校教育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对哈尔滨市七区五县进行了社会需求师资调查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调整了专业内容和教学计划。为适应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将定向生增加到50%,学制全部改为三年。全校统一开设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成立了艺术教研室。根据师范性特点,增加了教育学和心理学课时,加强各专业教材教法研究,并增加课时数。物理系采取师范生"同步跟踪实习法",组织学生在校3年同步跟踪165中学学生3年,参加辅导答疑、听课、试讲,主持课外活动等,该项目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建立了生物系教学实验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验活动。马列教研室开展面向社会进行教学的尝试,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
1991年,该校把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作为重点制定了师资培训规划,实行目标管理。帮助中青年教师过四关(教学关、教书育人关、科研关、教育实践关)。在中青年教师中,试行导师制,侧重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该校王利民被评选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刘庆生被评选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1991年,取得科研成果共142项,其中教材和专著41部,学术论文101篇,获黑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青年教师奖1项;获黑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该校派出代表团于7月6~15日访问了苏联共青团师范学院,双方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接受了日本友好人士高桥辉次捐赠40万日元奖学金,并接待高桥辉次的友好访问。邀请了日本学者牧野笃来校讲学。1991年举办了部分院校纪念建党70周年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全省师专电教工作会议及哈尔滨市纪念陶行知诞辰100周年大会。
1991年该校重点更新了图书馆的设备,改善了学生住宿条件,装备了电教室、微机室,并对物理、化学、语音等实验室进行了改造。
(张晓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