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大学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先后易名为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1946年迁至哈尔滨,成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后易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1956年改为由高教部直属的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58年,扩建、更名为黑龙江大学,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分别于2003年8月、2004年8月并入该校。
该校教学基础设施、生活基础设施完备;建有信息与计算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较强的CAI课件设计开发能力和远程教学能力;宽带数字化校园网络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图书馆的藏书量居于黑龙江省前列,藏有中外文文献及电子文献200余万册,中外期刊6827种,设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一级检索站。黑龙江大学体育馆功能齐全,可以承接国际水平赛事的现代化体育馆,承办过国际女子排球赛、亚洲男篮锦标赛等重要赛事。
该校现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备、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校本部、学府南校区、呼兰校区和北戴河校区四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9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该校现有教职员工3062名,其中专职教师1809名。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54名,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253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80名。现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45名,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2.8万余名。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法学院、俄语学院、西语学院、东语学院、艺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水利电力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竞博国际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专科部、北戴河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30余个办学实体和外语教研部、马列教研部、体育教研部等教学单位,以及同庆学院和剑桥学院两个本科层次的独立二级学院。开设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10个学科门类的共71个本科专业和法学、软件工程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该校设有全国俄语中心1个,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俄语语言文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有省级重点学科17个;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7个学科与其他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5个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法学专业拥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农作物改良中心之一的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科技示范基地;学校还设有省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省“两课”教师培养基地,水利部东北水利干部教育中心。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九五”以来,学校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9500余项,其中有874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的奖励。
该校承办国家和黑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英语、俄语、日语等级考试,黑龙江省成人学位外语考试,对外汉语等级(HSK)考试等;国外考试中心承办TOEFL、GRE、WSK、BFT、日本语(国际等级)等多种考试业务。该校编辑出版的《求是学刊》、《外语学刊》、《自然科学学报》、《中国糖料》、《满语研究》、《远东经贸导报》、《黑龙江教育》、《初中生学习》、《黑龙江水专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该校与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家的12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等签署交流协议,同国外80所大学建立校际友好关系。现有在校长期留学生600余人。与英国利兹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俄罗斯远东大学,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日本新潟大学,韩国牧园大学等签署联合培养学生协议,先后派出联合培养留学生1000余名。与俄罗斯远东大学联合成立研究生院;与英国利兹大学签订协议共建色彩化学系。
该校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拥有校训、校旗、校歌、校徽、碑铭,设有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鼓励校内外专家、教授开设讲座,聘请着名人士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开设讲座。
2004年,付宏刚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衣俊卿教授、付宏刚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李建中教授、李金宝教授等人主持的《计算机机群并行数据库系统》获得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