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食品工业》
 
 
第四篇 烟  酒
 
 
第一章 卷  烟
 
 
第三节 工艺及技术革新
 
 
  在50年代,哈烟厂卷烟工艺流程基本是按配比投料、烟包回潮、梗叶分离、润梗、压梗、
切梗丝、烟叶、切叶丝、叶丝和梗丝混合、冷却加香、贮丝、卷烟、包装、装箱、成品入库
等工艺工序。这套工艺工序生产卷烟需要有贮存3年以上的陈烟叶,在库内自然发酵,卷烟
在色、香、味内在质量上才能达到上乘。但在哈烟厂改为国营初期,库存陈烟叶很少,难以
满足卷烟生产的需要。1952年,在宋继周副厂长带领下,组织科技人员成立科研小组,进行
50℃高温人工发酵烟叶试验。经过3个月的反复试验证明,因烟叶含有酵素,可在温度35℃
—70℃,相对湿度50%—85%和适宜的空气下,增大活动能力,而起发酵作用,促使烟叶所
含化学成份改变,烟碱类与青杂气大量挥发,提高烟叶质量。经过9—15天人工发酵,代替
过去长达3年以上的存放自然发酵,不仅色泽金黄,青杂气减少,刺激性减弱,可以达到香
气浓郁,改善气味,烟丝的燃烧性与弹性也有新的增强。应用这项新工艺后,烟叶质量提高
一至两个等级。仅1953、1954年两年就为国家增加经济效益180万元(东北币),经中央轻
工业部鉴定,认为高温人工发酵烟叶法是卷烟业成功的经验。同时轻工业部给哈烟厂投资新
建8个发酵室,扩大发酵烟叶的能力。决定在全国烟厂进行推广,并组织全国兄弟烟厂工程
技术人员参观学习。从此全国各兄弟烟厂也开始进行高温人工发酵烟叶法。这一方法并纳入
了全国卷烟生产的工艺流程,一直沿用。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工艺技术改革。50年代,哈烟厂完全用人工抽梗,叶丝与梗丝是在
卷烟机上掺兑;而60年代以后,利用抽梗机抽梗,叶丝与梗丝是在冷却加香工序中掺兑。60
年代前,烟包回潮是在库中依靠长时间存放回软,致周转时间长,且烟草颜色不易转化。70
年代后,使用真空回潮设备,改进了回潮工艺。70年代中期,增加了接嘴工序,降低了卷烟
焦油含量,减少烟气中对人体有害成份。80年代增加了切尖、贮叶等工序。切尖可将烟把的
烟基部分切下来,按烟梗另行加工,叶基部分再通过打叶机将梗叶分离。改变了以前用手抽
梗的笨重体力劳动。
  1984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制定了《卷烟工艺规范》,为贯彻《规范》精神,黑龙江省与
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烟草公司协商联合于1985年1月开始起草《卷烟工艺规程》,于
同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通过审定。这个《规程》共有29道工序,各道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标
准,这是东北地区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工艺技术规程。从此,哈烟厂严格按照《规程》
进行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卷烟质量。
  1985年,哈烟厂的几项技术革新取得成功投放生产后,使工艺流程更加合理、先进。
  锅炉 哈烟厂购置了上海轻工业局设计制造的锅炉系统,由于哈尔滨冬季寒冷,锅炉故
障率高,每使用十几天就出现1次故障,不仅影响卷烟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仅1年时间因停
产和维修其造成的损失就达600多万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哈烟厂的孙学禹、王滨江等,
对原锅炉进行技术革新研究,经过反复设计、试验,将原锅炉体系的侧密封,改变为水循环,
提高了煤炭燃烧率,降低了锅炉故障率,减少了由于锅炉故障而造成的停产损失。与此同时,
对2次蒸气全部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浪费问题,也进行了研究革新。经多次试验,采取了将2
次蒸气回收,加入一定数量的热水后再次输送到锅炉系统重新利用。年节约煤炭约1000吨。
同时,还革新了原供汽、供水系统,将原分散供汽、供水改造为集中供汽、供水。革新后,
既能保证正常生产,又节约了维修费用。
  1985年11月,全部完成了锅炉余热综合利用的技术革新项目。由于锅炉系统故障率低,
保证了卷烟生产工艺流程的连续性。这项技术革新成果获黑龙江烟草公司1985年技术革新联
评一等奖。
  制丝 1985年以前,哈烟厂制丝车间只有1条生产线,生产加工设备落后,工艺布局不
合理,烟丝质量不高。在润叶、润梗工序上都是沿用历史传下来的土办法,车间充满刺鼻的
蒸气,劳动环境差,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5年初,哈烟厂孙荣光、
王政民、焦青会等技术人员,经过半年多苦心钻研,对原制丝生产线进行技术革新改造。研
制出1台立式打叶机和热风润叶机,从而解决了手抽梗的土操作法。继而又研制出烘丝机、
压梗机和定量喂料机各1台。1985年7月,基本完成了制丝生产线的技术革新改造任务。改造
后,由原来的1条生产线增加为两条生产线。从而提高了烟丝制做质量,生产能力大幅度提
高,同时也改善了工人劳动条件。此项技术革新,获黑龙江省烟草公司1985年技术革新联评
二等奖。
  在制丝工序中,“切尖割把”对烟丝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在1985年以前,哈烟厂由于没
有烟把流量控制装置,所以“跑把率”很高,叶中带梗现象严重,影响卷烟质量。1985年初,
哈烟厂杨维熙、李玉波、冯兆和3人开始试验研究解决“切尖割把”技术革新项目。经多次
试验,于1985年末试制成功“切尖割把流量控制器”。这个控制器行程开关具有中断烟把流
动的功能,并能记录停机次数。这项技术革新项目投产后,不仅解决了“跑把”问题,提高
了烟丝质量,而且还促进了管理的改进。在管理上把停机次数多少同工人经济利益挂上钩,
因而促使工人严格执行工艺标准,增强了责任心,降低了“跑把率”。此项技术革新获黑龙
江省烟草公司1985年技术革新联评三等奖。
  报警器 1985年以前,哈烟厂包装车间使用包装机进行包装过程中,经常出现多支或缺
支的烟包,如果包装工人不能及时发现,就会出现不合格产品出厂,影响工厂信誉。为解这
一问题,哈烟厂的代建存、郑海波于1985年9月试制成功“合皮控制器警报装置”,包装机
安上这套装置后,如果出现多支或缺支现象,该装置则能自动控制合皮传送,并能立即发出
明显信号,提示工作人员有不合格烟包出现,及时取出填支或抽支,从而提高卷烟包装合格
率。此项技术革新获1985年黑龙江省烟草公司技术革新三等奖。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