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哈尔滨市开埠后,随着外侨人口的增多,牛羊肉销量大幅度
提高,牛羊屠宰业成为哈尔滨市屠宰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宣统二年(1910年),哈尔滨仅中
东铁路屠宰场1家就宰牛26992头,宰羊9127只。从1913年起,“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
司”,每年平均宰牛1.2万头,宰羊15万只,全部用机械宰杀、退毛,加工后全部出口运往
英国。
哈尔滨沦陷后,日伪当局加紧对牛羊生产的控制,哈尔滨市牛羊屠宰业萎缩,至1939年
只剩市立第一屠宰场、第二屠宰场、畜产加工所(松江罐头厂)、鸡鸭公司(原滨江物产进
出口公司)4家大型屠宰牛羊业,全年宰牛1万头,宰羊3万只,较民国时期牛羊屠宰量大幅
度下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当局为供应军需,从全省各地大量调运活牛羊运到
哈尔滨市屠宰加工。1943年,哈尔滨市宰牛10292头,羊13882只。
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联红军接管了哈尔滨鸡鸭公司,屠宰的牛羊全部供应苏联红军。
1947年5月,东北贸易总公司接收哈尔滨鸡鸭公司改名哈尔滨市屠宰场,并将原第一屠宰场、
第二屠宰场并入该场。
1950年,对私营个体牛羊屠宰户进行并厂。将道外太古南十四道街四合永、大水晶街洪
茂昌、南新街51号瑞昌源、孝纯街义发祥、保障街荣军下水房子等6户私人个体户组织起来,
在瑞昌源厂址成立哈尔滨市回民牛羊下水加工厂,隶属东傅家区消费合作社。
1954年,市食品公司接管回民牛羊下水加工厂,成立哈尔滨市回民食品厂,并将部分回
民个体户合作的清真下水坊子并入该厂。1956年,私营牛羊屠宰业公私合营以后,屠宰牛羊
能力大幅度提高,当年宰牛34048头,宰羊7170只。
1957年后,宰牛数量逐年下降,宰羊数量逐年上升,1960年,全年宰牛仅1123头,而宰
羊高达12831只。1961年,国民经济处于最困难时期,牛羊屠宰量下降,全年只宰牛60头,
宰羊721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好转,屠宰数量逐渐回升。1965年,为加强对牛羊屠宰业
的管理,市食品公司将回民食品厂、南马路冷库、畜产加工厂合并,成立哈尔滨市牛羊肉类
加工厂,以屠宰牛羊和加工牛羊肉为主,兼营牛羊肉三类批发站业务,并建立牛羊肉制品车
间,从业人员150余人。为尊重回族习俗,宰杀牛羊由清真寺阿訇掌刀,每头掌刀费用0.5
元,收入归清真寺,日宰牛能力200头。1965年,宰牛7095头,宰羊3644只。
“文化大革命”初,全市牛、羊屠宰量仍保持上升趋势。1969年,牛、羊屠宰量各达3
万余头(只)。此后,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牛、羊年均屠宰量分别下降到1万
头(只)左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市场竞争,大批外地白条牛羊肉拥入市场,
冲击了哈尔滨市牛羊屠宰业。1990年,全市宰牛2万头,宰羊2.5万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