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民国时期,哈尔滨市家禽出售都是由小商贩到农村去收购,运往市内出售活鸡或用手
工宰杀出售。1913年,英国人创办的“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在哈埠开业。于1914
年开始收购家禽宰杀出售,当年宰杀家禽及野鸡10万余只。1917年,收购家禽达30余万只。
此后,每年收购家禽都在20—30万只左右。
哈尔滨沦陷后,“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改称“哈尔滨鸡鸭公司”。由于受到
日伪当局控制,每年宰杀家禽量在10万只上下。
哈尔滨解放后,鸡鸭公司收归国有,于1947年改称哈尔滨市肉类联合加工厂。此后,该
厂以屠宰生猪为主,同时也宰杀家禽。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每年宰杀家禽约在20万只左右。
1956年,公私合营同时建立了禽卵业总店,下设专业屠宰家禽车间,加工白条鸡供应市
场。1957年后,由于禽源紧张因而停止宰杀家禽。改由各家禽零售网点代宰活禽供应消费者。
60年代初,年宰家禽达80万只。“文化大革命”期间,年均宰杀家禽降到40万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禽蛋批发部在家禽放开经营后,不再宰活禽。1980年,哈尔
滨青年农场建成年产300万只肉鸡场后,还建立了机械化宰杀家禽车间,加工白条鸡供应市
场。乡办企业也开始兴办家禽场和小冷库,进行家禽屠宰。1990年,全市商办工业仅宰杀活
禽38万只,农场和乡办家禽场及市场上个体商贩随时宰杀家禽达300万只以上,已成为哈尔
滨市家禽宰杀业的主力。市民可随意选购家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