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专题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综述
 
 
【概况】
 
      2006年,哈尔滨市推进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创历史最好水平。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8.7亿公斤,比上年增长6.1%,三年增产粮食29.5亿公斤。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 405元,比上年增长9.9%,三年平均增长14.5%,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8个百分点,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连续三年实现高增长。2004~2006年,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新增投入 12.2亿元,年均增长34%。 2006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路面工程2 178公里,建设规模超过“十五”后三年农村公路建设的总和。试点镇、村屯内道路水泥硬化1 322.5公里,红砖硬化425.8 公里。新建饮水工程185处。改造农家店390个。2006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 167项,造林绿化2.25万公顷,绿化达标村屯1 203个,建设生态园林村133个。新增农机具2 130台(套),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2.4%。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4个,提档升级开发项目190个。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62个。竣工农民住宅224万平方米,农村砖瓦化钢木结构住房比重达78.9%。改造中小学校D级危房339所。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4个区县(市)。9.4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改革、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减负化债等都取得了新进展。哈尔滨市加大统筹城乡的发展力度,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2006年,市本级向农业投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21%。
    农村经营主体多元化,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2006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农村非农产业比重达69.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476.9亿元,比上年增长6.7%,畜牧业产值已近农业半壁江山。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突破133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4.7∶27.7∶37.6调整为30.7∶32.3∶37。
    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组织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全市专业村屯、户分别发展到821个和10万多户。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686个,各级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50户,辐射带动农户8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8%。
    农民思想观念深刻转变,农村人口快速流动,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以农民工为主的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举家外出、长期生活在异地城乡的人口数量明显增多,离村流动、跨省转移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分工分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个体私营民营业主、专业生产大户、产业工人、技术能手、流动农民工等不同社会阶层。农村经营主体和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农业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标志着哈尔滨市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加速迈进,传统农村社会正在向现代社会跨越。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