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人物》
 
 
人物传略
 
 
 
 
杜鸿模
 
 
  杜鸿模(1917—1962年),陕西省米脂县人。锅炉设计制造专家。
  1935年,杜鸿模到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1937年高中毕业之际,爆发了“芦沟桥事变”。
杜鸿模辗转到延安,考入西北工学院机械系,在父亲著名教育家杜斌丞的影响下,他参加了
陕西学生运动,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战到底的主张。
  1942年杜鸿模大学毕业到昆明,进入资源委员会所属中央机器厂三四分厂工作,1946年
奉调到天津机器厂(今天津动力机厂)。1949年12月杜鸿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1年升任
生产科长,在工厂内建立了生产会议制度和生产进度表报制度,并指导车间采用机床负荷表
编排计划,使全厂生产大幅度提高。为此一机部计划司在天津动力机厂召开现场会,向部属
重点企业推广杜鸿模设立的各项管理制度。1950、1951、1953年他连续获天津市特等劳模称
号,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1955年5月,杜鸿模被派往苏联学习,临回国时,他将节余的补助费全部买了技术书,
以备日后工作中使用。1956年6月,杜鸿模到哈尔滨锅炉厂,任副总工程师兼总工艺师。为
了发展农业,中央决定建立自己的化肥设备制造业,其中高压容器是关键设备。1957年初,
机械部在北京召开高压化工容器研讨会,杜鸿模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化工部主张容器环
缝使用手工焊,杜鸿模等主张采用自动焊,认为这样质量好,效率高。6月,决定由“哈锅”
承担该容器的试制并用两种焊法各做1台试验容器,比较二者的优劣。要求半年完成试验,
并相应建立批量生产条件。7月24日,一机部任命杜鸿模为该项目总指挥。高压化工容器的
试验与试制难度极大。一是周期太短,设计、制造、装配及试验场地的构筑等全部从零做起;
二是34吨重的容器在1000多个大气压下爆破,后果如何,大家心中没底。但杜鸿模毫不畏缩,
指挥若定,在厂长李光等人的支持下,到年底即完成试验容器的制造和全部试验准备工作。
使用手工焊工艺的容器在爆破试验时未达到试验要求即破裂了。而自动焊容器达1690大气压
时器材才开裂,远远超出320大气压的实用受力。国家鉴定委员会充分肯定,从此开始了我
国自制高压化工容器的时代。
  1958年“大跃进”期间,杜鸿模主抓生产,当时浮夸风盛行,他极力反对这种做法。发
现不切实际的指标无法完成,他就如实向上级反映,不强压车间完成,也不相信车间“拍脑
袋”打下的包票,因此常常受到“右倾保守”之类的指责。但他不顾个人得失,坚持实事求
是,发现虚报成绩或盲目提高指标就严肃批评。
  杜鸿模对自己十分严格,也从未向单位要过任何特殊待遇,就在他大儿子因病在医院死
去的那天,他还忍着悲痛在厂主持生产会议。1960年9月,他在公出途中病倒了,医院确诊
为胃癌晚期,在北京协和医院做了胃切除手术。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抓紧治疗空隙时
间写下十几万字的工作经验总结。待病体稍支,就谢绝疗养,返厂工作。同年12月,杜鸿模
被任命为副厂长。
  1962年初,他病情恶化到完全不能进食的程度。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还对妻子说:"我死
后,把那些稿子拿给同志们看看,对工作可能有点用处。"
  1962年2月23日杜鸿模病逝,年仅46岁。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