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管理机构
1958年建区以后,未设环境卫生管理机构。1961年成立道路清扫队,隶属区城建部门领导。1969年改称道路保洁队。1972年4月成立区环境卫生科,下设保洁队(后改称清扫队)。1984年撤销区环卫科,道路清扫工作由区城建部门管理。1985年恢复区市容卫生环境管理科。1987年由科改局,升为处级单位,下属的道路清扫队改称环境卫生管理所,为科级单位。
二、清扫保洁
1958~1962年,动力区道路清扫队只负担和平路与大庆路清扫任务。清扫面积105 500平方米,保洁人员12人,人均清扫面积8 792平方米。1972年,清扫街路增加到13条,面积711 719平方米,保洁人员160人,人均清扫面积4448平方米。1973~1976年,清扫面积无大变化。1977年,清扫道路增至24条,面积增加到1 129 397平方米,保洁人员增加到247人。1978~1984年的8年中,清扫街路数未变化,清扫面积增加64万平方米,保洁人员增加15人,人均清扫面积增加到6755平方米。1985~1988年,清扫街路增加到25条,总面积2 197 659平方米,保洁人员351人,人均清扫面积6112平方米。
建区30年来,全区街路清扫任务发生很大变化。1988年负担街路清扫数由2条增加到25条,清扫面积由10.55万平方米增加到219.77万平方米,增长20.8倍,保洁人员由12人增至351人,增长29.3倍。
从1980年市政府制定街路清扫保洁标准以来,全区街路清扫实行每天一次清扫,全天保洁的"一扫全保"制度。在8年全市卫生检查评比中,多次受到市政府表扬。区清扫保洁大队工人李世琪,1976~1981年连续6年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并代表全市环卫工人出席全国人代会。1962~1988年全区街路清扫概况 (见表3-3) 1972~1988年清扫工具情况统计 (见表3-4)
三、垃圾清理
1962年以前,动力区垃圾站多设街头巷尾空地上,居民按时倾倒,装运人员用铁锹装车拉运。1963年,全区改用柳条筐盛装垃圾,设专人管理,定时摆放,定时收筐,市容卫生有所改善。1982年,王兆新村设立7个电动垃圾站和29个铁皮垃圾箱,为垃圾存放、拉运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1986年,全区实现垃圾存放容器化,共设171个垃圾站和247个铁皮箱。1987年垃圾站增加到274个,铁皮箱394个。至1988年,垃圾站增加到401个,铁皮箱417个,基本取消了柳条筐存放垃圾。
动力区建区后,全区垃圾由市环卫局统一派车拉运。1966年以前,平均每天4台汽车拉运。随城区垃圾增加,1978年拉运车辆由4台增至8台。由于车辆与垃圾是市、区分别管理,经常发生矛盾。1978年改革开放中,市区分工进行调整,原由市管理的垃圾装运车辆下放区自管自用。到1988年,全区装运垃圾车辆增至27台,其中,除老式解放车15台外,增加140、14l牌大汽车9台,黄河牌汽车3台。全区垃圾装运也由人工装卸改由插车,提高了装运速度,实现垃圾日产日清。
四、公厕管理
1959年以前,动力区以街道为单位组织民办保洁人员管理公共厕所。全区公共厕所数量随人口逐年增多,1962年底,全区厕所197座,其中,地方投资建12座,驻区单位建185座(简称民厕)。1964年,市政府组织力量对厕所进行整顿,为动力区下拨30万元新建和维修经费。1972年,地方投资修建公厕增加到21座。1977年驻区单位建厕所达249所,加上公厕和三不管厕所是本区室外厕所数量最高年份。1980年以来,厕所数量未增加。1988年全区有公厕13座,区房管处修建23座,驻区单位建197座,"三不管"厕所33个,合计266座。为保证厕所使用率和完好率,区政府与驻区单位对区内公厕、民厕和"三不管"厕所的管理、维修做具体分工,公厕由区环卫局管修、民厕由建设单位管修,使全区厕所使用条件有了明显改善。1980年,全区公共厕所陆续安装电灯。从1986年开始,动力区有计划的改善公共厕所设备条件。1988年,建成水冲式公共厕所8座,其中,锅炉厂自建4座;热电厂和风华机械厂各自建1座;区环卫局修建2座。
1980年以来,动力地区住房建设发展很快,多数单位新建职工住宅配有室内厕所,区内公厕、民厕相对减少。现有厕所中,多为旱式,有的布局不合理,有的建筑结构与城市建筑风格不协调,需进一步规划和统筹安排。
五、粪便清理
建区初期,全区仅6名粪便清掏工,3辆马车,由区环卫部门管理。粪便排放地点设旭升街南头腰沟,集中存放后售予郊区和外县农村,混合肥料每吨4元,上冻后粪尖每推车20元。
1965年区环卫部门机构调整,撤销粪便清掏机构,全区厕所清掏和拉运由农村社、队负责,以积肥办法签订"三包三定"合同(包掏运、包清扫、包修损坏设备;定车辆、定人员、定地段厕所)。此做法虽促进农民积肥积极性,但也有弊端,农闲季节大批农民进城争粪,粪便到处堆放,破坏厕所设施,污染市区环境;农忙期间无人清掏,粪便外流,群众入厕难。为改变这种管理办法,1974年,动力区重新组建城粪下乡办公室,由区农业部门和环卫部门负责,共同监督检查粪便清掏拉运。
1980年后,随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农民进城积肥人数越来越少,区内多数厕所由于清掏不及时,经常出现冬冒尖夏满流现象,危及居民入厕。1983年,动力区成立粪肥公司,由区农业部门牵头,市农业局下拨20万元专款,为动力区购买2台吸粪车。由于车辆少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粪便清掏和拉运受到影响。1986年起,又购进粪罐车、吸粪车各3台,从此全区厕所清掏、拉运实现半机械化。1962~1988年全区城粪下乡概况 (见表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