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九三二年九月间到珠河(今尚志县),一九三六年九月离开的。这一期间,参加了创建珠河抗日游击根据的一些工作。
珠河地处中东铁路哈尔滨与牡丹江之间,四周与苇河、五常、双城、阿城、宾县、延寿等相邻,交通比较方便,是附近地区政治经济的中心。一九三○年,中共北满特委在珠河建立了党支部,同年十月建立了中共珠河县行,有党员八十多人。"九一八"事变后,珠河一带兴起过许多抗日武装,其中红枪会就有二三万人,曾占领过珠河、宾县、五常、延寿、苇河五个县城。在几次与日军争夺珠河的战斗中,打死日军许多人,红枪会也遭到重大伤亡。后来日军采取了各种阴谋手段,终于把红枪会搞垮了。当时我们党的力量很薄弱,还受"左"的影响,因而未能领导起红枪会的反日斗争。但是,群众这种自发的反日斗争,为我党后来在这一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根据地,准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后备力量。
一九三二年九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决定,建立了珠河中心县委,领导珠河、延寿、方正、五常、苇河等县党组织。我就是在这一一期间被派到一面坡担任团支部书记工作的,建立根据地的首要条件是掌握武装,这时党组织已经很重视武装工作,派出许多党团员到义勇军、红枪会以及伪军和伪大排队中开展工作。一九三三年,我也参加了争取伪军的工作。我通过邹光平的关系先认识了驻苇河县伪军温团的机枪连连长宋某,向他进行爱国宣传。宋又把步兵连连长于洪泽介绍给我,我又作了于连长的工作。当时伪军很动摇,死心投降日本的很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于、宋都同意拉出队伍抗日救国。不久,于洪泽和宋连长枪毙了伪温团长,缴了伪县警察局和保卫团的枪械,拉出四百余人抗日,号称"于团"。"于团"拉出来后,党曾派进一些同志参加进去协助工作,但是由于我们缺乏改造旧军队和对敌作战经验,加上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在日伪军重兵追剿之下,"于团"不久被打垮,于洪泽牺牲,宋连长不知下落。
"于团"失败后,珠河中心县委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又派李启东、姜熙善等打入义勇军孙朝阳的部队中,与在该队工作的赵尚志取得了联系。在珠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经过七个多月的努力,打下了相当的基础。一九三三年九月,他们得知混进孙朝阳部的日特欲加害于赵尚志等人时,立即拉出一支七个人的队伍,扛出一挺机枪和十枝步枪。这时我刚出狱不久,团县委书记马宏力便派我到赵尚志部队中作宣传工作。不久,县委又派来几名新队员,队内建立了党支部和团小组。十月十日,在中东路南三股流正式成立了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赵尚志任队长,李福林任政治指导员,李启东任经济部长,全队共十三人。这样,在哈尔滨东部地区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
游击队成立初期,在铁路南三股流、六道河子一带活动,每到一地,必召集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并帮助群众推磨、担水,晚上就睡在群众家地下,纪律严明,很受群众欢迎。因为人数少,赵尚志也和大家一样轮班站岗。到了冬天,下起了大雪,可大家还没穿上靰鞡。正在为难时,铁路北一个朝鲜族同志来队,提出抓日本走狗以解决靰鞡,我们非常高兴,很快实现了。从此,便用没收日伪汉奸的财产充做抗日经费。
为了打开局面。在三股流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游击队在县委的领导下,先后进攻了三股流大排和东西五甲,枪毙了恶霸王福山,领导当地农民进行了反对汉奸恶霸袁得胜征收苛捐杂税、放高利贷的斗争,并将袁得胜的大排队缴械,袁得胜只带少数人逃走。接着,又缴了张家湾等地大排和伪警察所,消灭了几名汉奸走狗,没收了他们的土地财产分给贫苦农民。这样,游击队就扫清了周围五六十里内日伪的统治势力,在三股流、六道河子、蜜蜂园子、柳树河子带站稳了脚。游击队也发展到二十多人。于此同时,县委在这一地区进一步发动群众,在原有的反日会基础上建立了农民委员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农委会什么事情都管,实际上成了抗日区域的政权组织,委员长吴景才已开始被群众称为吴县长了。
抗日游击队在三股流一带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初,伪军一百余人由乌吉密出发,来"围剿"我游击队。我队初建,敢不敢打日伪军正规部队,对我们是个严重考验,也是关系到能否保住刚刚开辟的铁路南新区的问题。为了打击敌人气焰,锻炼我军,县委和游击队领导决定迎击敌人。我们在三股流后山选择有利地形,先与伪军打了一仗,阻止了敌人进犯;又在火烧沟与珠河日军指导官所率队伍激战六小时,毙敌人大队长以下二十余人,敌军狼狈逃走。初战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们抗战必胜的信心,游击队在路南站住了脚,满洲省委又派来王玉升、李天池任中队长,队伍已壮大到七十多人。三股流这时已成为我们经常反敌伪"讨伐"的战场,在这里打过许多胜仗,我们在山上打仗,山下人家的坛坛罐罐都打飞了,妇女照常做饭,男人冒着枪林弹雨往山上给我们送饭。
一九三四年初,珠河游击队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越过中东铁路向路北挺进,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路北临近大山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日伪势力比较薄弱,而我党则有相当的群众工作基础。游击队进入路北后,为贯彻中央"一二六"指示信和省县委指示精神。于三月在候林乡召集了"青林"、"七省"、"友好"等抗日义勇军、山林队首领会议,以中共满洲省委提出的不投降、不卖国,收复失地,反日到底;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一切财产土地充作战费;保护民众利益,武装群众共同抗日,允许群众反日组织的自由等条件为基础,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公推赵尚志为总司令。这样,在路北就建立起以游击队为核心的抗日武装统一战线。四月,游击队联合各抗日武装进占小街,打开了地势险要的秋皮屯,收缴了伪大排队武装;接着,又占领了北围,攻克黑龙宫等重要村镇据点,我军声威大振,队伍发展到一百三十多人,许多小股抗日武装要求改编加入,附近伪大排队纷纷投降,连伪军也向我们拉关系,帮我们搞子弹;地方商团则帮助筹集给养。这样,我们就打开了道北的抗日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珠河中心县委于六月下旬召开了党团扩大会议,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李兆麟、团省委特派员韩光和游击大队长赵尚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统编愿意接受改编的各支抗日武装,成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以赵尚志为司令,李兆麟代理政委,梁佐术为参谋长,下辖三个总队,以及司令部直属的路南游击大队、骑兵队、少年先锋队、教导队、炮队等,全支队共四百五十人。
哈东支队成立后,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将全支队分成三部分开展游击战争。赵尚志率第一总队及炮队、骑兵队、少年队共二百余人。由三岔河向宾县城郊挺进,曾攻打过宾县县城,逐渐控制了宾县南部的几个区;马宏力率二纵队主力回路南,与当地部队汇合,以路南游击大队名义开展活动。该部向西南发展,将游击区域扩展到阿城、双城、五常县境内。八月,我队攻克了五常堡,缴获大批物资,当时韩光也参加这次战斗指挥,后韩光率第二纵队一部及第三纵队暂留在铁路北。进行筹款和巩固根据地 均斗争。到一九三四年冬,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已经扩大到东西二百多里,南北三百五十里的范围,游击区域扩大到周围十几个县。
在抗日游击根据地内,党的组织进一步壮大,共有六十多个支部,党员三百多人,团员更多。部队每打下一个地方,就协同地方党组织着手建立各级农民委员会。一九三四年七月,在已经建立的三十几个乡、区农委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珠河县农民委员会总会,内设生产部、拥军部、惩反部、武装部、妇女部等机构。农委会领导根据地各群众组织和群众武装,开展打击小股土匪、锄奸、拥军优属、为部队筹集给养以及处理民事纠纷等工作。一九三五年五月,于铁道南三股流,在农民委员会总会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珠河县人民政府,政府主席选的是反日总会老陶同志,因敌人"讨伐"政权机构尚未完备,许多政权工作仍在农委总会,老陶仍重点抓反日总会工作,于是农总负责人吴景才就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公认为县长了。后来也就以珠河县人民政府县长吴景才的名义印发布告了。
在党的领导下,珠河县人民政府在抗日游击根据地内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保卫根据地,支援部队起了很大作用。例如,在土地政策和经济政策上,将铁路南占土地十分之九的伪哈尔滨警察厅长金荣贵等大汉奸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免收地税;实行二八减租和累进税制,土地多者多纳税;对地主、豪绅、商人征收反日特捐;禁止粮食外运,以供抗日部队需用等等。在根据地内,每个农民每年仅纳税一元钱,大大低于日伪统治区农民的负担。此外,对军、烈属还实行了代耕政策。建有简陋的兵工厂,印刷厂,后方医院。并建有效率较高的被服厂。
文化教育方面,早在根据地建立之初,党就在太和北沟建立了革命小学,以后又在蜜蜂园子、老五区街上、双城板子房南沟等地办起了小学,召收贫苦农民子女入学,免收学费,使用部队自编的油印教材。学校还设有儿童团、青年、成年、干部轮训班,李兆麟、赵一曼等领导同志经常到学校上政治课,讲革命道理,候启刚等政治工作干部曾担任过学校教员。在根据地内,还经常召集群众大会,宣讲党的抗日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中心县委还发行了《哈东人民革命报》,以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根据地内的广大群众也进一步组织起来了。妇女会领导妇女为部队做军衣、军鞋、子弹袋、护理伤病员;儿童团组织少年儿童站岗放哨,为部队传送情报;普遍成立了不脱产的反日农民自卫队;成立了脱产的地方成年反日模范队和青年反日义勇军,平时在乡生产,保卫家乡,战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输送新队员。整个抗日游击根据地内生产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到处热气腾腾,充满生机,群众称根据地为"红地盘"。由于根据地明显优于敌占区,敌占区人民都向往根据地,许多群众携家带小迁入根据地居住,安居乐业。敌伪哀叹"珠河地区苑然有共产天国之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在珠河一带的发展,严重威胁着哈尔滨等敌人战略要地和中东路的运输,成为日伪心腹之患。一九三四年冬,日伪经过周密准备,向珠河根据地发动了冬季大"讨伐"。敌人共有几千人,以日军为主,用拉大网的方式步步为营,向我根据地推进,每到一地,即恢复伪政权和大排武装。我军为粉碎敌人的"讨伐",由赵尚志率主力部队向延寿、方正一带活动,先后到大青川烧毁敌农场军粮二千担,烧毁了宋家店等处伪军营房。十一月,赵尚志率领部队由方正返回珠河途中,在肖田地宿营时遭到日军望月部和伪军邓团五百余人的包围。经过八小时激战。打死打伤日伪军一百一十余人,我军仅伤亡三人,其中赵尚志在指挥战斗时左腕受伤。傍晚部队在副官长刘海涛巧妙部署下,胜利突出敌人包围,我军回到铁道南后,又在板子房处缴了伪大排武装,捣毁了刚恢复的伪政权,枪毙了汉奸刘甲长,烧毁了三道河子伪军营房。这样一来,打得敌人首尾不能相顾,不得不于一九三五年一月撤出我根据地。
哈东支队粉碎敌人的冬季"讨伐"后,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在半截河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暂编一师,赵尚志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省委派到珠河工作的冯群(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一师下辖三个团,一团团长刘海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二团团长李熙山,政治部主任金策;三团团长张连科,政治部主任马宏力。此外,还有保安营、少年连等直属于司令部。三军的成立,把哈东一带的抗日斗争推向新的高潮。
一九三五年春,日伪军再次向珠河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一次,三军以主力部队在根据地内坚持,与敌人迂回作战;军长赵尚志率保安营、少年连挺进敌占区,在外线牵制敌人。为联合各抗日队伍共同对敌,我军与谢文东、李华堂部联合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于四月共同攻克了方正县城,并威胁延寿之敌。这就迫使日伪军不得不从我根据地撤回巩固其后方,敌人的春季"讨伐"再次被挫败。
一九三五年夏秋之际,日伪军下了更大的赌注,以驻哈尔滨日军师团长岩越中将为司令,组织大批日军及六个县伪军向我珠河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讨伐"。实行其所谓"治本"的"归大屯"(集团部落)和"三光"政策。这时,我三军主力部队已挺进到江北通河、木兰、汤原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余下的部队和县委干部在根据地内与强敌周旋,坚持近一年,损失很大,最后不得不于一九三六年夏秋时节离开珠河赴汤原与三军主力汇合。至此,珠河根据地的斗争方告一段落,以后在李福林任哈东支队司令时就转入恢复时期,这是我已被派往苏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