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市普通教育事业约有80余年的历史。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后的第三年(1906年),哈尔滨市出现了第一所公立小学校一滨江县立第一小学,校址在今正阳南小学。同年末,又在薛家屯建县立第二小学,即今之新发乡薛家小学的前身。由于俄国长时期的文化侵略和日伪当局推行奴化教育,解放前,哈尔滨的教育事业发展极为缓慢。相当于中学的伪国民高等学校只有4所,小学40所,教职员总计不足1 000人。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在各中学里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中心,以争取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为目的进行教育工作。经过政治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土地改革活动。青年学生思想觉悟迅速提高。1948年,2.1万多名青年报名参军,300多名青年学生随军南下。到建国前夕,全市中学发展到9所,学生6 520人。小学发展到93所,学生64 624名,相当于解放前的3倍。1956年,中学发展到31所,小学135所。这个时期,哈尔滨市在学习、介绍苏联教育经验方面曾走在前列,吸引了关内很多兄弟城市的同行来参观访问;当时的六中和经纬小学也曾到外地介绍过经验。到1966年,全市中学激增至137所,小学348所,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总结了大量的先进经验,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都具有影响的优秀教师,为国家各项事业培养了人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哈尔滨市普通教育事业在改革中进入了发展、提高的新时期。1985年,全市普通中学已发展到289所,是1976年时的2倍。小学1 023所,是"文化大革命"前的3倍,已在城市全部实现普及小学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很多中、小学把电化教学手段引进了教育、教学领域;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各校又普遍开辟了"第二教育渠道",实现了课内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近几年,普通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1983年3 600万元,1984年4 000万元,1985年增至5 100多万元。中、小学的基建经费也大幅度增加,从1980年的300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1 326万元,全市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改善。
哈尔滨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变化更大。1979年,开始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试点,建立了5所职业高中,在校生380人。至1985年底,先后办起了城乡职业高中49所,附设职业高中班44个;设置了服装、幼师、电子、财会、钟表、微机、商业、旅游、美工、摄影等72个专业;在校生达1.9万人,共培养了具有各类专业技术的毕业生2.8万多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数已占全市高中在校生总数的35%,初步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
(李宏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