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乙巳年  六月十三  小暑

 

您的位置:首页 >> 哈尔滨史志(期刊)  
 
     
  刊次:2011.2(总第57期)  
  类别:地方人物  
左翼文坛上的女战士--萧红
李爽
(作者单位:呼兰区地方志办公室)
     
    萧红是抗战时期中国左翼文坛上一位著名女战士,她在短暂的十年文学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一百多万字的文学遗产,其中《跋涉》(与萧军合集)、《生死场》、《商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著作,至今仍在国内外读者中广泛流传,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萧红本姓张,原名张秀环,后改名张乃莹。1932年在哈尔滨市从事文学写作时,署名悄吟、玲玲、田娣,1935年在上海出版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时,始用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笔名萧红。
    一、投身左翼文化阵营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府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时,得到祖父张维祯的溺爱,受到很好的文学启蒙教育。1920年,萧红入呼兰县乙种农业学校(次年改为第二十国民学校,即今萧红小学)读书。1925年在声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萧红和同学们积极参加游行、讲演、义演和募捐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1927年7月萧红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次年参加了反对日本修筑"满蒙新五路"的抗日爱国运动。
    1930年7月萧红在哈尔滨女一中毕业后,曾到北平女师大附中就读。因家庭的反对,不久即弃学而归。回家后,萧红受尽了家人的责难与白眼。1931年10月萧红与封建家庭彻底决裂,愤然离家出走。在哈尔滨度过了近一年的流浪生活,最后被困居在道外东兴顺旅馆,险些被卖进妓院抵债。
    为了摆脱厄运,1932年7月萧红给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写信求援。裴馨园委托萧军等人到旅馆看望萧红。不久,松花江涨大水,洪水泛滥市区,萧红乘救难民的船逃离旅馆。同年。萧红与萧军结合在一起,这是萧红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萧红本来是爱好绘画的,幻想将来当一个女画家。当她和萧军接触之后,则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萧军相识的短短几十天里,她写下了《可纪念的枫叶》、《偶然想起》、《静》、《栽花》、《公园》、《春曲》、《组诗六首》等新诗,全被萧军拿去,发表在《国际协报》、《东三省商报》、《哈尔滨公报》上。从而增强了萧红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与信心,促使她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1933年春,中共地下党员金剑啸为救济1932年秋遭受水灾的哈尔滨灾民,发起了一个"维纳斯助赈画展",请二萧参加。萧红画了两幅水粉画送展,紧接着萧红在萧军、方未艾等的鼓动下,拿起了抗争利笔,创作了一篇揭露、抨击地主压迫、剥削贫苦佃农的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引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视。
    同年六月间,中共满洲省委为了配合农村的抗日武装斗争,决定以哈尔滨为中心加强政治宣传,利用文艺揭露日伪的殖民统治,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由中共满洲省委宣传干事姜椿芳、中共哈尔滨市委东风区委宣传委员罗烽共同负责,以中共地下党员和反日会会员为基础,团结抗日爱国知识分子,组织了一支左翼文艺队伍。萧红、萧军成为团结的主要对象。他俩首先被吸收为地下党领导的"星星剧团"成员,后来又成为党领导的伪新京长春《大同报》"夜哨"周刊的主要撰稿人。"夜哨"周刊停刊以后,二萧又是党领导的另一文艺副刊"文艺"周刊的主要撰稿人。
    1933年10月二萧以悄吟、三郎的署名,自费印刷出版了一本短篇集《跋涉》,轰动了东北文坛。从此,萧红成为东北文坛上的第一个著名女作家、左翼文学阵营中一名出色的女战士。
    二、利笔著就《生死场》
    东北沦陷之初,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伪政权把主要精力用在镇压抗日爱国军民上,对新闻出版事业还顾不上控制。1933年下半年以后,日伪的统治渐趋巩固,对新闻出版事业的控制越来越紧,作家的创作受到严密监视。10月间,二萧的《跋涉》集出版,刚刚送到书店发售,即遭到日伪特务机关的查禁。未几,"星星剧团"的成员徐志被逮捕,舒群被特务盯梢,被迫逃离哈尔滨去青岛。"星星剧团"的成员处境困难,只好自动解散。12月间,他们在《大同报》上办的"夜哨"周刊,亦发出"绝响"。他们的处境越来越坏,随时随地都有被敌人逮捕的可能。为了逃避日本特务机关的注意,所有北满爱国进步作家不得不更换笔名。1934年春,萧红(当时署名悄吟)曾一度改换用田娣的笔名发表文章,萧军(当时署名三郎)则更换笔名为田倪。
    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保护党外进步作家,通过罗烽、金剑啸动员萧红、萧军离开哈尔滨去上海找鲁迅先生。恰在此时,舒群在青岛立住脚,写信来让他们到青岛去。二萧这才决意离开哈尔滨去青岛,遂于1934年6月11日离开哈尔滨,踏上流亡的征途。
    到青岛以后,他们犹如久别在外的游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心情异常兴奋愉快。在舒群夫妇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很快就安定下来。萧军白天去上班,编辑《青岛晨报》,晚上回家后抓紧时间写他的长篇《八月的乡村》。萧红一边主持家务,一边继续写她的中篇《麦场》(出版时由胡风改名《生死场》)。由于生活安定,写作的速度很快。10月初,萧红的中篇已经定稿,萧军的长篇亦已完成初稿。为了给作品寻找出路,萧军给鲁迅写去了一封信,请教当前应该写些什么,希望鲁迅能给他们的新作品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他们万万没有料到,鲁迅不但很快写来回信,还答应给他们看看稿子。
    就在这时,风云突变。国民党特务机关于中秋节之夜实行大搜捕。舒群夫妇和大批共产党员被捕入狱,青岛市的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二萧虽非中共党员,但他们与舒群夫妇住在-起,又是从东北沦陷区逃出来的,恐怕会遭到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怀疑与迫害。为了安全起见,《青岛晨报》的保人,荒岛书店经理孙乐文,劝二萧赶快离开青岛,并给萧红40元钱,作为处理报社的善后和去上海的费用。
    这次流亡,既没给二萧造成惊惶,也没感到悲伤,好像情理中的事。一则,他们在哈尔滨已经受过白色恐怖的考验,对警察、特务机关抓人的事,早已司空见惯;二则他们已与鲁迅取得书信联系,正渴望与他老人家晤面。1934年10月底,萧红、萧军离开青岛,搭乘-艘日本货轮到了上海。
    二萧到上海后,马上写信给鲁迅,希望同鲁迅晤面,聆听先生的指教。
    鲁迅鉴于当时上海白色恐怖严重,很多革命作家和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杀害,他自己也受到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通缉,以及二萧刚从东北沦陷区逃出来,很可能受到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注意等原因,没有同意马上与他们见面,但却在百忙中抽出许多时间和他们通讯,详细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从多方面指导他们在上海如何生活和写作。
    二萧刚到上海时,鲁迅就提醒他们:"上海有-批'文学家',阴险得很。非小心不可。"(《第二封信》)"稚气的话,说说并不要紧,稚气能找到真朋友,但也能上人家的当,受害。上海实在不是好地方。固然不必把人都看成虎狼,但也切不可-下子就推心置腹。"(《第三封信》)同月20日,鲁迅正患感冒,在萧军的来信中得知他们常到霞飞路去吃饭或闲遛。他不顾自己正在发高烧,连夜写信告诉他们:"现在我要赶急通知你的,是霞飞路的那些俄国男女,几乎全是白俄,你万不可以跟他们说俄国话,否则怕他们会疑心你是留学生,招出麻烦来。他们之中,以告密为生的人很多。"(《第五封信》)后来,二萧写信去说,他们到上海已近月余,但却什么文章也出不来,心里很烦闷。鲁迅马上写信告诉他们说:"你们目下不能工作,就是静不下,-个人离开故土,到一处生地方,还不发生关系,就是还没有在这土地生根,很容易有这一种情境。-个作者,离开本土后,即永不会写文章了,是常有的事。我到上海后,即做不出小说来,而上海这地方,真也不能叫人和他亲热。我看你们的现在这种焦躁的心情,不可使它发展起来,最好是常到外面去走走,看看社会上的情形,以及各种人的脸。"(《第七封信》)从二萧到上海后的-年中,鲁迅给他们写过47封信,几乎每周一封信。一个世界驰名的大作家,在一年中给两个不知名的青年作家写这么多的信,如此古道热肠,在古今中外的文坛上实属罕见。
    鲁迅不仅在思想上多方给二萧以指导和鼓励,还在经济上、出版上给他们以支持和帮助。当他接到二萧的信,知道他们在青岛带来的钱花光,吃饭都发生困难,要求借给他们20元钱作为生活费用时,鲁迅当即写信答应他们的请求,并通知他们于11月30日下午2时,在内山书店接头,让他们把抄好的小说也带去,帮助他们找出版的门路。
    在这次会见后,鲁迅为了给二萧在上海铺展一条从事文学写作的通路,又于1934年12月29日以庆祝胡风的儿子满月为名,在梁园豫菜馆举行了一次宴会,把二萧介绍给茅盾、聂绀驽、叶紫等左翼著名作家。并指派叶紫作为二萧的向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上海,加入到左翼作家队伍中去。后来又支持他们三个人结成为"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
    在鲁迅的热心帮助下。从1935年开始,二萧的作品得以在上海的《太白》、《文学》、《海燕》、《生活知识》、《中学生》、《作家》、《文学季刊》、《中流》等许多刊物上发表。仅萧红一人在上述的几家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即有《小六》、《饿》、《三个无聊的人》、《初冬》、《访问》、《过夜》、《家庭教师》、《手》、《同命运的小鱼》、《索菲亚的愁苦》、《马房之夜》、《春意挂上了树梢》、《公园》、《夏夜》、《册子》、《剧团》、《白面孔》、《十三天》、《最后一星期》等二十多篇,尤其是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出版,浇灌了鲁迅的许多心血。
    《生死场》原名《麦场》,写作于哈尔滨,前两章曾发表于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上。到青岛后,将小说的主题改为农民不愿当亡国奴,自发地组织起来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在二萧第一次和鲁迅晤面时,将书稿交给许广平带回。鲁迅本打算公开出版,以便多得一些版税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他把书稿交给邹韬奋,让生活书店出版。稿子送到国民党中宣部书报检查委员会受检,没料到竟然被否决。鲁迅这才决定作为《奴隶丛书》自费印刷出版发行,又为《生死场》作序和签名。
    鲁迅先生对于《生死场》的评价:
    "……但却看到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胡风在《读后记》中写道:这写的只是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偏僻的村庄,而且是觉醒的最初的阶段,然而这里面是真实的受难的中国农民,是真实的野生的奋起。它"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鲁迅序《八月的乡村》语)。
    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襟。
    《生死场》的出版,不仅为萧红打开了上海文坛的大门,而且使她立于30年代中国著名左翼作家之列。从此,在鲁迅的教诲下,萧红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我国在国际上为数不多,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
    1936年10月鲁迅病逝。萧红把她对导师的无限怀念寄托在她的作品中,先后写了《海外的悲悼》、《拜墓诗--为鲁迅先生》、《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断》、《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文章。萧红的这些文章,情真意切,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真实地记载了鲁迅先生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关怀和培养,为研究鲁迅先生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三、"身先死,不甘,不甘"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给流亡在上海的东北作家以极大的鼓舞。他们盼望抗战胜利,驱逐日寇,打回东北老家去。由于国民党政府缺乏抗战诚意,军队腐败无能,战局越来越不利。军队节节败退,上海形势危急。9月28日,在上海沦陷的前夕,二萧与其他抗日爱国作家一道乘火车离开上海撤往武汉。由于京津沪等地大批作家云集武汉三镇,使武汉的文艺界空前活跃。二萧是鲁迅门下的弟子,名震文坛的抗日爱国作家,因此成了大家瞩目的对象。再加上二萧性格粗犷豪爽,喜好交朋结友,他们的住处很快就成为朋友们聚谈、活动的中心。-位从北方撤退到武汉的东北青年作家端木蕻良,后来也搬到这里来住。
    1938年初,设在临汾的民族革命大学校长李公朴先生,向在武汉的爱国作家们发出呼吁,号召大家到"民大"去任教,为抗战贡献力量。萧军积极报名北上,希望摆脱困境。在萧红的带动下,端木蕻良也报名北上。1月中旬,塞克、聂绀弩、艾青、田间、萧军、萧红与端木蕻良等一道离开武汉赴山西省临汾。
    他们到"民大"工作不久,日本侵略军又逼进临汾,"民大"决定撤退到乡宁。当萧军决意留下时,萧红便与端木蕻良等一道随丁玲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去西安了。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亲切会见了她们。
    1938年初夏,萧红决定与和她共同生活了6年的萧军分手。后来萧军离开西安去了延安,萧红与端木蕻良回武汉举行了婚礼。他们返回武汉不久,日本侵略军加紧了对武汉的狂轰滥炸,形势危急,萧红与端木蕻良又辗转到了四川重庆。
    萧红到重庆后,写了《朦胧的期待》等许多作品,进入她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期。
    1939年底,日本侵略者对蒋介石政府采取迫降政策,大肆轰炸重庆。1940年初,端木蕻良与萧红悄悄飞抵香港。到香港后,萧红与端木蕻良由胡愈之介绍,结识了东北抗日救亡总会会长、香港《时代批评》出版社社长周鲸文,并由他出资,端木蕻良编辑发行《时代文学》期刊。萧红除了偶尔参加一次文艺界的聚会以外,很少外出,几乎过的是一种蛰居生活。她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写作上。到香港不久,就完成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最后一章和全书的定稿工作。
    萧红以寂寞、苦闷、怀旧的情绪创作了《呼兰河传》,被茅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人民饱受煎熬、麻木愚昧的情景,并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坚韧与顽强,小说最后给我们留下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磨倌冯歪嘴子这个人物,是有深意的。
    同年8月间,萧红应邀参加了"鲁迅六十诞辰纪念大会",并在会上报告了鲁迅的生平事迹。在当晚举行的纪念晚会上,演出了萧红创作的哑剧《民族魂鲁迅》。未几,她又写了一个近两万字的短篇《后花园》。接着又着手写长篇《马伯乐》(后来因病住院未完成),此时还写了《北中国》、《小城三月》、《骨架与灵魂》、《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等短篇小说与散文。可以说,到香港后的两年,是萧红创作的一个最大的丰收期。
    由于长期过着艰难困苦、动荡不安的生活,加上爱情上的挫折、心灵的创伤日益加深、精神忧郁、思想苦闷等原因,使萧红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
    1941年4月间,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在返美途中路经香港,得知萧红在港,特地去看望她。史抹特莱发现萧红身体衰弱,建议她到医院去做一次全面检查。萧红因忙于写作,并未放在心上。八九月间,萧红必须要住院治疗了,可是他们在香港的经济收入只能维持一般生活,没有住院治疗的钱。因此,相当愁苦。
    柳亚子先生得知后,便去找周鲸文和于毅夫商量。周鲸文慨然答应由他负责萧红住院治疗的全部费用,萧红这才被送进玛丽医院治疗。因为萧红不习惯于医院的寂寞与医护人员的傲慢态度,没住几天,便出院回家了。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晚,由端木蕻良、骆宾基将萧红从九龙的炮火中抢救出来,转移到香港思豪大酒店。将萧红安排好后,端木蕻良即忙于准备去新加坡的事,委托骆宾基照顾萧红。这件事,对萧红刺激很大,病情益发严重。
    1942年1月12日萧红被送进跑马地养和医院。端木蕻良来到医院,与骆宾基共同照顾萧红。翌日,萧红被医生误诊为喉瘤,错动了手术,病情加重,呼吸困难,说话嘶哑,靠输氧维持生命。1月13日骆宾基与端木蕻良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经过会诊,再次动手术换喉头呼吸管。经过两次手术,萧红体力更加不支,生命垂危。正在这时,玛丽医院被日本侵略军改为"大日本陆军战地医院",萧红被从病床上赶出,送进圣士提反红十字会临时医院。萧红本来就处在危险期,哪堪如此折磨,遂于1942年1月22日11时与世长辞,时年不满31周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8年春节时,其弟张秀珂(在黄克诚将军手下任职)回家探亲,萧红父亲张廷举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惜小女宣传革命粤南殁去,幸长男抗战胜利苏北归来。以表其对女儿萧红,为宣传革命,不幸在香港逝世的怀念和惋惜之情。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