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市轻工业主要有造纸、自行车、钟表、日用搪瓷、日用玻璃、灯泡与灯具、干电池、洗涤用品、三胶、香料香精及化妆品、牙膏、火柴、油墨、制笔、酿酒、罐头、乳制品、饮料、塑料制品、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鞋帽、工艺美术品、地毯、玩具、日用精铝制品、工具和建筑五金制品、家用电器、文教用品、体育用品、家具、日用杂品、衡器、竹藤棕草制品、轻工机械等35个行业(按轻工业部行业归口管理办法分类),以及印刷、包装装潢、猪鬃马尾行业等480个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8个,集体所有制企业432个。有直属研究所和职工大学、工学院、干部学校、轻工业学校(中专)、技r学校等专业学校和职工业余学校各1所。共有职工138 59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 907人,占职工总数的4.13%。固定资产原值74 096万元、净值46 485万元。
近年来,先后有411种产品分别获国家、轻工业部和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飞马牌马鬃尾、太阳岛牌“黑又亮”高级皮鞋油、龙滨牌特酿龙滨酒、胜洪牌老白干酒、红梅牌甜炼乳、哈尔滨牌冰球拍、冬羽牌电热褥子、炬光牌GS2-500机车汞氙前照灯、三尖牌KGCA90/190-190KB矿用隔爆可控硅充电装置、亚麻线编结衣等10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红梅牌五加白酒、红灯牌36厘米搪瓷花面盆、天坛牌6621#皮头铅笔、冰峰牌高级花样冰鞋、铁牛牌铁挂锁、哈德牌尼龙拉锁等53种产品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哈尔滨的轻工业,起源最早的是酿酒业。1898年源泉烧锅开业,1916年增盛通和泰兴永烧锅投产,1900年俄国人开办的啤酒厂问世,1904年波兰籍犹太人兴办的老巴夺兄弟烟草有限公司开业。此外,还有少数生产日用工业品的小厂家,主要生产铅笔、火柴、玻璃制品、木制家具等产品。解放后,没收了官僚资本及日伪时期的酒精、造纸、啤酒等工厂,建立了军鞋、被服、毛皮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并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建立了搪瓷厂、铅笔厂。1949年工业总产值1 788.3万元。职工3 882人,到1952年末,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30个,有职工11 642人,工业总产值达12 506.4万元。"一五"时期,通过公私合营,先后建立了印刷厂、玻璃厂、日用化学厂、造纸厂、灯泡厂等一批企业,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367个。1957年,共有职工46 257人,工业总产值31 893.5万元。"二五"~"三五"时期,建立了钟表厂、自行车厂、缝纫机厂等企业。"四五"~"五五"时期,对日用机械工业进行了重点改造,新建了手表厂、表壳厂、表盘厂等。1980年,工业总产值为116 386万元,职工人数达132 812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引进、革新、联合等措施,进行了技术改造,全市轻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六五"期间,以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对重点行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共投资30 166万元,落实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291个,改造了日用化学、印刷、硅酸盐、日用机械、酿酒、食品、造纸、猪鬃马尾、家具、皮革鞋帽、服装、塑料、日用五金、工艺美术等重点行业的181个企业,改造面占企业总数的36%。5年间创省优质以上产品302种,其中,国家优质产品9种,部优质产品40种;开发新产品530种,闪光灯电池、特效雪花膏、三棵针药物牙膏、家具地板蜡、染色猪鬃、脉动铅笔、电热褥、金属清洗剂、玉珠啤酒、纸电池等一大批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总产值每年递增7.7%,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6 799万元。
1986年,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0 837万元,比上年增长7.1%;实现利税总额21 881.9万元,比上年增长6.06%;实现利润10 560.9万元。比上年增长15%;销售收入151 020.9万元。比上年增长7.6%。出口产品交货值12 809.3万元。
(周剑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