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冰城夏都 >> 哈埠名街  
 
中央大街
     
    在哈尔滨一提起中央大街,人们会异口同声地称,那是条"洋味"十足的大街。这里有全市惟一的、用方石铺成的路面,有造型别致、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群,有秋林分公司、马迭尔宾馆、华梅西餐厅等百年老字号,加之本身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优越的环境和说不尽的故事,使这条不算长的大街闻名遐迩,饮誉中外。
    中央大街位于道里区繁华地带,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全长1 400多余米,马路宽11米,人行道各宽2~6米,全路均为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中央大街两侧东面由16条街,西面由上游街等9条辅街并排排列组成,两侧辅街东至尚志大街,西至通江街,呈长方形状,形成了以中央大街为中轴的步行旅游观光商业区。
    中央大街可以说是哈尔滨形成最早的名街之一。早在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筑路船队到达哈尔滨码头,停靠在今小九站之处,哈尔滨从此便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市政建设。来自关内和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集居在沿江一带。原来此处是古河道,地势低洼且又荒芜。为向秦家岗(南岗)和香坊运送筑路物资,人们在泥泞的草甸上铺压出一条土道经现在的经纬街直通秦家岗,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由于街两侧居住的是大批中国劳工,中东铁路局便将这片荒地拨给散居这里的中国人,到1900年,俄国人便称这里为"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
    20世纪初,由于受日俄战争的刺激和中东路的开通,中国大街又是地处沙俄殖民地域之中,周围是青一色的俄国人居住的大街,什么高加索街、俄国街、面包街、沙曼街、炮队街、哥萨克大街、警察街等。所以在这条街上,俄国人的铺子也就多了起来,牌匾多用俄文,他们经营着杂货、毛皮、香水、洋货及修理钟表等。由于人口的聚增,商业的发达,中国大街的交通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善,开始是在街两侧挖阳沟、铺木板、架木桥、垫沙石等,尽管如此,晴天也是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给车辆和行人带来诸多不便。
    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大街铺上了方石。这方石为长方形,犹如一个俄式面包(也称面包石),它上方大、下方小,并排排列,路中央高,两侧低,越压越牢,解决了年年翻浆、年年返工的老大难问题。从此,中国大街顿时显得华贵起来,那些载着洋人的高头纯种大洋马车,马蹄敲击在熠熠发光的方石路上,发出"哒哒"的声响,震得路两侧参差耸立的欧式建筑发出嗡嗡的回音。斗子车在遮盖的绿荫路上穿行,或兜风,或到松花江野浴,或去教堂礼拜,又神气又舒服。娇艳的玫瑰花摆满大街两侧,夜晚华灯初上,车铃叮当,穿着时髦的外国人,牵着宠物,行走在路灯下,真好像进入天堂一般,这便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街的情景。
    1920年,中国政府开始逐渐收回中东路和哈尔滨市政的主权。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为"中央大街",一直沿用至今。而就是在这喧嚣的闹市里,在敌伪统治的白色恐怖下,这里却发生过一次次革命的活动,演义出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敌我斗争,谱写了一曲曲辉煌的篇章,从而也留下了一处处值得纪念的革命遗址。据哈尔滨党史研究会有关人员考证,在中央大街两端的辅街,有10余处革命历史遗址,这里有位于西头道街41号的中国共产党与第三国际联络点国际交通局旧址;有西三道街4号中华栈,是中国早期共产党员俞秀松前往苏联出席国际会议,在哈尔滨停留期间居住的地方;有四道街14号护送中共六大代表赴莫斯科参加代表大会的秘密接待站;有西四道街5号地下党联络站"一毛钱饭店"旧址;有西四道街《大北新画刊》旧址,这是左联文化名人创办的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的进步期刊;有左翼文化团体创办的进步社团"口琴社"旧址;有位于九道街97号的党的地下联络站"乐天照像馆"和"亚英社";有十一道街23号满洲省委扩大会议旧址;有十三道街23号的赵尚志养伤处,48号的东北地区第一次党代会旧址;有十五道街的国共合作时期,我党创办的《东北早报》旧址;有十四道街52号的我党早期创办的"哈尔滨通讯社"旧址;有十五道街9号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潭秋被捕地;13号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名人、地下联络站"天马广告社"旧址等。
    在这些革命历史遗址中,当属位于外国4道街14号(现红专街)的"护送中共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影响最大,这里就是被后人称之为"红色丝绸之路"的枢纽站。
    中东铁路的贯通,连接了欧亚大陆,那个被西方资本主义视为"洪水猛兽"的共产主义思潮,也依附在日夜奔腾的火车上,进入了中国大门,传播到哈尔滨。前苏联的和共产国际前来协助中国建党的同志,大多经这条铁路进入哈尔滨,中转后深入内路。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家大多也是通过这条东亚大动脉走向前苏联。中央大街是一条被近代史专家称为"红色丝绸之路"的枢纽。
    1928年,中共中央决定6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当时国内形势很紧张,把这次会议安排在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会议之前,全国各地的代表将分批前往莫斯科参加会议,当时行走的路线,除一部分由上海乘轮船经海参崴外,其余大部分由上海经大连到哈尔滨,然后由哈尔滨护送到满洲里出境。为了保证中共六大代表的安全,使六大会议准时在莫斯科召开,党中央在哈尔滨设立了秘密接待站,并委托中共哈尔滨县委做好安排。县委指派中共党员李纪渊负责接待站的工作。
    李纪渊,1907年6月4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县,1925年秋在北京汇文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被派遣来东北,先在大连任共青团地委书记。7月来哈尔滨,先后担任共青团北满地委书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
    与李纪渊一起负责接待工作的还有阮节庵、沈光慈(阮节庵的夫人,时为共青团员)和小白等人。阮1926至1929年在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时任共青团哈尔滨县委委员,李纪渊离哈后阮继任团县委书记。当时秘密接待站就设在道里外国四道街14号阮节庵家里,阮在哈尔滨广播电台工作,以此做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沈光慈当时在电话局做打字员,因为他俩都有职业,便于掩护,所以设在这里比较安全。
    此外,党中央还派在中共中央妇委工作的杨之华(浙江萧山人,瞿秋白的夫人),带着小女儿独自到哈尔滨协助哈尔滨县委完成接待工作。
    从1928年4月初开始,关内的中共六大代表陆续来到哈尔滨。他们到哈后便按着接头地址和暗号与小白或李纪渊会面,接头地点设在道里中央大街的一处卖故衣的商店里,小白在那里以店员身份作掩护,随时会见来哈接关系的代表,暗号是"以一盒火柴,抽出几根一齐折断"。关系接上后,再由李纪渊通知杨之华,最后由杨之华或阮节庵夫妇安排食宿。
    当时,中共六大代表是分三批出发的,而到哈尔滨后又重新编组,随时安排去中苏边境。通过哈尔滨接待站安排出境的党的主要领导人有瞿秋白、张国焘、罗章龙、周恩来、李立三、夏曦等。本来周恩来和邓颖超是第二批由上海出发的,因路上遇到点麻烦而耽误了时间。
    由于周恩来的机智、镇定、沉着,泰然无事地对付敌人的盘问,终于脱险了。可是,他们在哈尔滨接头的证件(主要是联络地址)已毁掉,无法同接待站的人取得联系。幸运的是六大代表是分批出发,周恩来知道,在他们后面还有一批,其中有李立三。于是周恩来让邓颖超每天到火车站等候李立三,一连等了数日,最后终于等到了,后经李立三的联系,周恩来、邓颖超才与杨之华接上关系,由接待站安排离开哈尔滨去莫斯科参加党的六大。
    哈尔滨护送六大代表接待站,一共接待了40多位代表,都安全抵达莫斯科,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0日在莫斯科顺利召开。杨之华在完成接待任务后,也随最后一批代表赴莫斯科参加了会议,接待站随之撤销,李纪渊、阮节庵等另行安排新的工作。
    与辅街相比,中央大街的石板上在一个世纪的长河里也印下了革命者的足迹,而位于大街中部的马迭尔宾馆就曾留下了一大批革命志士的身影。
    马迭尔宾馆呈法兰西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外观造型简洁,自由流畅,而窗户、阳台、女儿墙、穹顶等则变化多端。立面窗造型丰富,每一层窗式样均有变化,左右侧不仅尺度有别,各类窗的装饰线变化多,与精致的墙面结合,形成极富动态韵律感。马迭尔宾馆的阳台,被许多建筑专家誉为"提神之笔"。其主入口二层出挑阳台,以砖砌墩垛,刻画精巧的圆环出挑平台下衬以不同曲线的四块托石,上竖铸铁的花饰,恍如缠绕的丝蔓,烘托和装点入口的空间,行人出入其间,颇具"别有洞天"之感。宾馆的女儿墙,或呈陡急的落水曲线,或为圆润的涡卷曲线,或层层叠起,或飞流直下,凝神视之,顿觉心神恍惚,飘然欲飞。
    马迭尔宾馆内部装饰,更以富丽堂皇著称。墙壁饰以各类的壁画或大镜贴面,立柱呈精美的雕刻;楼梯栏杆则装点铜制的柔媚线条;加上熠熠生辉的大吊灯,显现出豪华典雅的气质。客房内,清新、柔美的色调,丰富的墙面线脚,精美的雕花橱柜,配以考究的镜饰、灯饰,颇具18世纪曾风行于法兰西贵族居室装饰纤柔、温雅而又细腻的洛可可风格。进入其间,真有"宾至如归"之感。
    马迭尔宾馆的诱人之处,还在于为它配套的马迭尔餐厅的俄式大菜,上灶厨师,大都来自彼得堡和莫斯科王公贵族的家厨,或高层人士宴会的主灶。难怪当年马迭尔餐厅常常人满为患。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旅哈期间,光临一次,印象颇深,大有作"回头客"之意。自马迭尔挂牌营业之日起,接待的宾朋数以百万计,其中有不少威风八面的王公贵族、军政要员;也有一些脑满肠肥、一掷千金的巨富豪商、花花公子……但这些人都如过眼云烟,稍瞬即逝,却有更多各界名流,令马迭尔人经久难忘。如:1932年5月,以李顿率领的,由英、美、法、意等国家组成的31人"国联调查团"就曾经住在这里。同年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也住在马迭尔宾馆,以后曾在世界发行的报纸上介绍过哈尔滨,介绍过马迭尔,将这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1949年,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中国代表团,郭沫若、许德珩、郑振铎、丁玲、陈家庚等途经哈尔滨曾下榻马迭尔。当年2月,从国民党统治区和香港及海外归来的中国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先后到达哈尔滨,筹备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他们当中有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朱蕴山、李德全、朱学范、许广平、沙千里、谭平山、王昆仑、蔡廷锴、章乃器、罗叙章、沈雁冰、洪深、田汉等人士,据说他们都先后居住在这里。后来由中共中央代表林伯渠、高崇民同志陪同回到北京,参加筹备建国大计。建国后,马迭尔作为哈尔滨较高档的宾馆接待过各界政要、文化名人及国际友人,成为哈尔滨对外交往的一处窗口。
    在新艺术建筑风格的代表作马迭尔宾馆周围,还有典型的巴洛克特征的松浦洋行(现教育书店),有古典主义设计手法的联谊饭店(现五金交电商厦),有文艺复兴特征的折衷主义建筑协和银行(现妇女儿童用品商店),有新艺术运动建筑特色的道里秋林公司和洋味十足的万国洋行等。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繁华的街道,1997年开辟为步行街。改造后的步行街,街两侧的建筑琳琅满目,风格各异,却又错落有致,统一和谐,犹如一道凝固的美妙乐章。当你漫步在这到处充满异国情调的石头铺就的大街上,享受这洋滋洋味的同时,你是否寻觅着革命者当年的足迹?是否听到了"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嘹亮歌声。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