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冰城夏都 >> 宗教场所  
 
呼兰天主教堂
     
    呼兰天主教堂,坐落于呼兰县城东直路路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戴治逵主持修建,是东北三省现存最大的一座双塔形罗马天主教堂,属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因其外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相似,而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如今,这座教堂已近百年华诞,依然矗立在呼兰老城中,吸引着无数游人躇足,诉说着他那充满风雨的历程。
    呼兰天主教堂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双塔楼式青砖青瓦木质结构,高20余米,宽18米,南北长约35米。双塔为五层楼式,分列教堂左右,巍峨高耸,庄严肃穆。塔顶有平台、围栏,进教堂后沿左右塔楼的木楼梯,缓步可达塔楼顶部。在塔楼顶部凭栏眺望,可一览古城的风光,晴朗天气能依稀看到哈尔滨的高楼辉影。双塔中间为三层楼式建筑,一二层与教堂大厅融为一体。一层正面三门式,木门上雕刻着花纹,门顶的砖砌半圆拱均有雕刻装饰。二层正面为立式窗户,在楼内的中间悬挂着黄铜铸造的大钟一口,钟体通高1.05米,直径0.95米,钟身铸有两尊西方神像,一位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另一位是圣母立像。此外,钟身还铸有铜钟铸造的年代及几何玄纹图案等。当年每天早晚敲钟各一次,洪亮、深沉的钟声响彻全城,给生活在古城中的人们带来无限的神秘感。三层为装饰性建筑,中间为门,两侧为窗,顶部均建有塔式尖顶,中间的顶部镶嵌着红铜制成的立体十字架一枚。教堂中间门为对开,教堂内由两排14根红色明柱支撑着穹顶,十分宽敞明亮、壮观。教堂内的使用面积约500平方米,可容纳四五百人同时祈祷。在教堂北部,有一处地下室,右侧有一个通道可到地下室。在教堂的后部,还有两个便门,可随时出入。
    在教堂西侧,同时还建有二层砖瓦结构教会楼,为巴洛克建筑风格。东西宽19.8米,南北长13.5米,高约10米。正面上下两层楼之间有12处外窗,东西两侧有8处外窗,均镶嵌着西式卷草纹浮雕磨砖对花图案。各窗台下端镶着摈药磨砖虎腿图案。在教会楼的前面西侧还建有教会学校欧式平房9间。
    教堂活动除每年"四大瞻礼"外,每天早晚两次祈祷。平日大门紧闭,不许随便出入。据清代《呼兰府志》记载,呼兰府城共有天主教民678人,其中男384人,女294人,呼兰城内教民有185人。教会学校为初等小学,分男女两班,均招收教民子弟,每班学生50人左右。学生除学习修身、国文、算术、图画、音乐、体操等科外,还学习圣经。此外,教堂还购买民地665垧(443.3公顷),全部招佃收租。呼兰天主教堂,所属管辖的还有石人城、五站及兰西县、木兰县4个天主教堂。1934年法国教士撤走,伪县公署重新确定正、副司铎各一人、庶务一人、会长一人,对教会严加控制,并废止了教会小学校,恢复教理学习所。
    1945年东北光复后,呼兰天主教堂被苏联红军驻用,教会遂解体。1947年7月,呼兰县政府接收天主教堂及全部房地产。1956年8月,黑龙江省省属呼兰师范学校迁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堂塔尖被"红卫兵"拆毁,教堂内大钟被摘走。1967年5月,呼兰师范学校停办,同年10月改为呼兰镇五七中学,1972年改为县第五中学至今。后期教堂一直被当做仓库使用。
    呼兰天主教堂,虽然是帝国主义宗教文化侵略的产物,但同时又是一座建筑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月,呼兰县政府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推进老城区"文化建设"工程出发,启动"修复天主教堂,辟建呼兰文化公园"项目,对天主教堂进行保护性规划建设,即对天主教堂原貌进行修复,并设立南北长80米、东西宽40米,总面积3 200平方米的绝对保护区;以天主堂为标志性建筑辟建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23 800平方米的文化公园,为群众提供一个优雅的休闲场所,并使其成为一个新的人文旅游观光景点。目前,此项工程已经启动,县第五中学校已搬迁到新建的校舍,各项计划正在落实之中。一个优美、雅静、宽阔、舒适,象征和平、代表文化艺术的休闲广场,年内就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古城呼兰的新靓点,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