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行政管理 第一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历史沿革 清顺治九年(1652年)哈尔滨地区始由“留都”盛京昂邦章京统辖。康熙元年(1662年) 由镇守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将军管辖。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阿勒楚喀副都 统管辖。清代中期,哈尔滨地区逐渐形成村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已有满、汉农民在 顾乡屯一带耕作。嘉庆年间(1796—1820),随着“京旗移垦”和封禁政策的逐渐解除,平 房、南岗、顾乡屯一带建起了一批旗(满)民(汉)村落。称田家烧锅的香坊周围已有200 多户人家。东香坊一带出现了店铺、大车店、旅店、瓦盆窑等行业和集市,形成集镇。在平 房,清政府先后谕准吉林将军“拉林近地,闲荒可垦”和“预筹试垦,莫若先期屯田”等奏 章,移驻旗丁于拉林西北80里(包括今平房区)处,设旗屯田。初以“梅花”格局,设5屯, 中设头屯,东、西、南、北各设一屯。头屯,名为正黄头屯,位于平房西北部,今辖于南岗 区;东设二屯,南设三屯,西设四屯,分别位于平房东部和东南部,今平房区平新乡境内; 北设五屯,位于平房西部,今辖于动力区。各旗屯设置窝棚开垦农田,境内逐渐人丁兴旺, 农业繁盛。道光元年(1821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现在的道外区出现了傅家店, 尔后又出现了岗家店、五家店、四家子等村落。同治九年(1870年)哈尔滨已开始形成街区, 自1870—1898年已先后形成和被命名的有现道外区的平原巷(原名元宝巷)、天一街(原名 裤裆街)、太古街、靖宇街(原名正阳街)、承德街,现南岗区的中山路(原名通道大街, 建于1890年;1898年中东铁路修筑后改称霍尔瓦特大街)。尔后,又有现南岗区的东、西大 直街和上、下夹树街、海城街、极新街(原名新乐街)、燎原街、雨阳街、新文街、北宣桥 街、文公街以及现太平区的太平大街、香坊区的安埠大街等街道。光绪二年(1876年)在清 廷水师营官庄附近(今道外区前进乡双口面一带)建立了一些官屯,计有3730户,28257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后,沙俄政府根据1896年与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取得的修筑中东铁路权,确定哈尔滨为中东铁路筑路中心,利用特权开始强行在哈尔滨征用 土地124728亩,仅香坊到江沿一带就征用土地65400亩。铁路工程局擅自将哈尔滨地区划为 “老哈尔滨”(今西香坊)、“新市街”(今南岗区一部分)、埠头区(今道里区一部分)、 马家沟(今南岗区管辖)、兵团村(今西大桥一带)、卫戌医院村(今王兆屯车站一带)、 桥头村(今道外八区)等8个管辖区域为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势力范围。是年10月,在香坊建 立了第一个营运车站——老哈尔滨站(今香坊站),同时向阿什河(阿城)铺轨,并在西香 坊开始了“市政建设”。光绪二十四——光绪二十九年(1898—1903)期间,沙俄当局先后 在香坊大街(原名草料街)设立了铁路工程局、护路军司令部、霍尔瓦特庄园(今香坊公园 处)、秋林洋行,在卫生街设立了华俄道胜银行、白毛将军府,在香顺街设立了“尼古拉教 堂”等,形成了草料街(今香坊大街)、工兵路(今公滨路)等街道。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 和市政建设的发展,沙俄当局又将哈尔滨地区改划为“老哈尔滨”(香坊)、新市街(南岗)、 埠头区(道里)3个区域。此时,哈尔滨地区中心地带被分割为两部分,香坊、南岗、道里 属中东铁路附属地归中东铁路局民政部管辖;傅家店(道外)归中国清政府吉林将军管辖。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为力争主权,合奏清廷,在哈尔滨设立滨 江关道,“专办吉黑两省交涉,稽征关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吉林将军以“哈尔滨 俄人屡向傅家店侵展,华洋杂处,交涉日繁,傅家店一带商民日众,无以为治,并且江防紧 要”,奏设滨江厅江防同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准奏决定设立滨江厅江防同知, 属滨江道管辖。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傅家店为傅家甸。同年3月1日,沙俄擅自非法 组成“哈尔滨自治公议会”,3月11日,成立“董事会”,管辖道里、南岗、香坊,偏脸子、 正阳河、顾乡屯等地也被扩张侵占,成为在华的“国中之国”,取得了驻扎军队,设立警察、 法院、监狱,拍卖土地、收缴税捐、侵夺邮政、管理卫生、教育等特权。宣统元年(1909年) 4月9日,东北三省总督锡良以滨江厅江防同知“俄人不认,鲜能实行职务,现所辖不足十里, 殊难成治”,奏准清廷改设双城府滨江厅分防同知,辖道外头道街至十二道街一带。 1913年撤销滨江厅分防同知,改设滨江县,管辖道外、太平各一部分和香坊东部地区, 仍归吉林省管辖。1918年2月11日,实施以警代政,在哈尔滨地区设立临时警察总局,界内 分四区,设四署,编练警察500人,滨江县知事兼任总局长。1920年1月,成立马家船口市政 局,归黑龙江省管辖,2月改称松北市政局(1925年改称松浦市政管理处)。同年9月23日, 中国政府宣布废除沙俄驻哈尔滨的领事待遇。12月,设立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处址在 道里中央大街北端,包括1个水上警察署共下设6个警察署,实行“警政兼理,绥靖地方,署 理民政”。其管辖范围,道里和偏脸子归第一、第二、第五署管辖,南岗归第三署管辖,香 坊归第四署管辖,水上警察署管辖哈尔滨沿江一带水上警务。1921年2月5日,设立东省特别 区市政管理局。1923年3月1日,成立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统一了护路军,收回了中东 铁路沿线的主权。然而,被沙俄残余分子把持的“哈尔滨公议会”及其“董事会”却依仗日、 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依然存在,为所欲为。1926年3月30日,中国政府在哈尔滨广大市 民的强烈要求和抗争下,终于根据1924年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和《奉俄协定》令其 解散。同年4月1日组建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11月1日正式成立哈尔滨特别市,组成参 事会和市政局。至此,被沙俄及其残余分子侵占28年之久的哈尔滨地区行政权被收回。在行 政区划上,则划分为四个分治的行政区域。现在的道外区(不含江北)和1928年前原属宾州 府宾明区管辖的太平桥、三棵树屯等地为滨江县(后成立滨江市,设市政筹备处直接管辖城 市,滨江县则管辖农村),设县公署,1928年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归吉林省管辖; 江北马家船口一带为松北市政局,归黑龙江省管辖;道里、南岗地区各一部分为哈尔滨特别 市,设哈尔滨特别市政局;马家沟、香坊、顾乡屯、正阳河等地区为哈尔滨市,归东省特别 区管辖,设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 1932年2月5日,日本关东军侵占哈尔滨。7月16日,成立哈尔滨市政筹备处,拟将东省 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哈尔滨特别市政局、滨江市政筹备处、松浦市政处和滨江县合并统一为 一市,后因夏季洪水之患,延至1933年7月1日,始将“四市一县”合一,成立哈尔滨特别市, 设立伪市公署。日本侵略者为了长期霸占东北,1933年7月1日伪满洲国第51号敕令中规定哈 尔滨特别市行政区划包括四市一县四十一屯: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分局除外);东省特 别区哈尔滨特别市市政局;吉林省滨江市;黑龙江省松浦市;吉林省滨江县;吉林省阿城县 三十一个屯:成高子、庙台子沟、万家窝棚、丁家屯、张家油房、小南屯、耿家油房、杨古 鲁屯、黄家窝棚、纪家店、苇家沟、黄家凹子、王惠屯、杜家店、马家窝棚、袁家窝棚、韩 家洼子、张家屯、王家屯、洛道屯、拉拉屯、太平桥、万冶、万德号、顾家屯、灰菜沟、谢 家屯、五力屯、怀家窝棚、兴隆沟、刘成沟;黑龙江省呼兰县十个屯:王家窝棚、穷棒子岗、 吴家店、韩增店、小南屯、双口面、斗沟子、新街口、耿家窝棚、老陈家。 伪哈尔滨特别市下设四个办事处:特别市直辖区办事处,管辖原哈尔滨特别市辖区;第 一办事处,管辖原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辖区(分局除外);第二办事处,管辖原滨江市政 筹备处辖区和原滨江县的村屯以及由阿城县划归的31个村屯;第三办事处,管辖原松浦市政 管理处辖区和呼兰县划归的10个村屯。各办事处直接受伪市长的命令,分别管理各自辖区的 行政事务。 1933年12月22日,伪满当局为了加强对东北人民的反动统治,公布《暂行保甲法》,规 定居民以10户为一牌,设牌长;10牌为一甲(农村以行政村或相当于1个行政村的区域为1甲), 设甲长、副甲长;在1个警察署辖区内的甲为1保,设保长、副保长。伪市警察厅下分设6个 警察署,居民中设立严密的保甲制度,一家“犯法”,十家连坐。1933—1934年,日本侵略 者为了发动细菌战争,在平房勘测修筑细菌工厂(即用活人做试验的日本关东军731部队), 把周围40多个村屯划为特别军事区。1936年将呼兰、阿城、双城3县划入哈尔滨特别市管辖。 1937年6月26日,伪满洲国公布第20号敕令,将哈尔滨改为普通市,7月1日正式成立伪哈尔 滨市公署,为滨江省省会,归滨江省管辖。同年,又将双城、呼兰、阿城3县划出,归滨江 省管辖。1938年7月1日,伪哈尔滨市公署公布《哈尔滨市区条例》,废除保甲制,实行区 制。设埠头、新阳、南岗、马家、东傅家、西傅家、顾乡、太平、香坊、松浦10个区,下 设133个分区。后来,为了与警察组织协调,改设为103个分区。区设区事务所,分区设分 区事务所。9月,各区建立协和会、义勇奉公队、家庭防卫群组织。1939年12月,实行协和 会、奉公队、家庭防卫群三位一体制,各区设协和会联合分会,由区长兼任协和会联合分会 长和义勇奉公队区队长,分区长兼任分会长、义勇奉公队分区队长和家庭防卫群群长。1941 年8月,协和会实行国民邻保组织,城市居民以10—30户为1个居民组,10—30个居民组为1 个班,郊区农村设村,村下设牌。1943年12月,设平房区,成立平房区事务所,下设8个分 区,管辖40个村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市由苏联红军军管,建立了临时维持会,张廷阁出任会 长。是年12月末,国民党“东北行营”派杨绰庵等“接收”大员来到哈尔滨。苏联红军按照 《雅尔塔协定》,把市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移交给国民党。1946年1月,国民党正式成立哈 尔滨特别市政府。此间,哈尔滨市郊区一直置于东北民主联军的控制之下。3月下旬,苏联 红军宣布撤离东北。为了迅速解放哈尔滨,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部队于4月初开始向市郊 周围集结。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部队开进哈尔滨市区,哈尔滨宣告解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