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服装业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二节 哈尔滨市羽绒制品厂 哈尔滨市羽绒制品厂位于道外区北新街36号,是生产羽绒服装的小型集体所有制企业。 1955年3月1日,由3名军烈属组成的朱恒昌军烈属杂品生产自救小组为减轻国家负担,, 借一口大锅,从事手工作坊式生产,以修旧利废为主。1958年更名为哈尔滨市军属杂品厂。 1964年更名为哈尔滨市毛纺制品厂。1982年更名为哈尔滨市羽绒制品厂。 1958年,工厂有职工20人,设破烂车间、细小金属车间、洋铁车间,拥有压力机11台、 缝纫机1台、弹棉机1台、织布机1台。产品有工作服、手套、断电器、灯链、千层锁和用桦 树皮纺的“绳”、用废布条拆成线纺棉制毯。9月22日,邓小平参观了哈尔滨市军属杂品厂, 赞誉工厂为“红专大学校”。1959年10月被评为哈尔滨市红旗单位。此时,工厂已拥有大小 设备40台,固定资产17万元,流动资金30万元,职工200人,分散的厂房1000平方米。产品 达80余种,年产值为281万元。 1962年,工厂迁往道外振江地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1964年制成第一条制毡半自 动流水线,建成第一座砖瓦结构的厂房。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建厂初期提高近5倍,固定资产 增至60万元,流动资金达70万元,年利润为15万元。除生产毛毡外,还生产毛线和毛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1974年,工厂投放力量生产毛 纺新产品——提花混纺毛毯。同时,扩建了厂房4000平方米,设立机修、纺纱、织布、缝纫、 染整5个车间,购进了新设备,使纺、织、梳、整、调设备相继配套,产品质量有所回升。 1979年5月,工厂为扩大生产,决定生产羽绒服装,自制羽绒加工设备,新建厂房1100 平方米,并派人去桂林、北京等地学习服装设计、裁剪制做、羽绒加工等技术。1980年,产 品投放市场后,深受欢迎。1982年,第一批羽绒服3.4万件出口日本,实现出口交货值204 万元。 1983年,工厂进行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新建大楼3000平方米,对羽绒设备进一步进行 改造,解决了绒透明度的问题。1984年,新华纺织厂并入哈尔滨市羽绒制品厂。1986年,国 家轻工业部批准贷款3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安装了1套西德羽绒加工先进设备,为扩大羽绒 服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1987年被授予哈尔滨市“小明珠企业”称号。1988年被 授予黑龙江省集体企业“明星企业”称号。 1990年,工厂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36万元, 净值397万元,流动资金547万元,职工393人,设备285台。年产羽绒服1.7万件,实现产值 697万元,亏损25.7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