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丝绸业 第一章 丝类产品 第一节 绵球和绵条 哈尔滨市丝绸业生产柞绵球和柞绵条主要以缫丝厂柞丝大挽手、二挽手以及柞油烂茧、扣子、 薄茧等为原料。由于黑龙江省自产的绢纺原料只能满足哈尔滨绢纺织厂两个月的生产需用,大部 分绢纺原料均由盛产柞蚕茧的辽宁省供应。 1966年7月1日,哈尔滨绢纺织厂投产柞丝绵球和绵条,作为工厂生产绢丝的中间产品,年产 约55吨。由于废茧、挽手等绢纺原料按照传统的精炼生产工艺进行处理,需要经过高温脱胶,生 产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夏季高温季节,冒着蒸汽的练桶使车间温度高达40度以上。冬天,精练 车间内雾气笼罩,能见度极差。为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员沈克 俭凭着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验,于1972年4月摸索出将栖土曲酶3942蛋白 酶和2709碱性蛋白酶应用于绢纺精练,开创了高效低温绢纺精练脱胶新工艺。改善了劳动条件, 达到了安全、节能的目的。这一科研成果引起了全国同行业的重视,重庆、嘉兴、丹东等绢纺厂 到厂参观或索取资料。1974年,为提高出绵率和绵片质量,制定和调整了圆梳工艺,生产纤维的 平均长度和整齐度均明显优于老产品,受到外商的欢迎。当年通过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大连分 公司出口柞丝绵球35吨。 1983年,哈尔滨绢纺织厂共生产绵球、绵条69.78吨,出口55吨,是1976年出口量的11倍, 实现出口交货值220万元。当年,哈尔滨绢纺织厂生产的冰凌花牌柞丝绵球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 产品。 1990年,哈尔滨生产绵球、绵条的企业有哈尔滨麻绢纺织厂和阿城绢纺厂,拥有主机圆梳机 5台,年生产能力为100吨。同年,由于国际绢纺织市场需求减少,刚建成投产的哈尔滨市阿城丝 织厂只生产6吨柞绢绵条,后因产品销售不畅,被迫停产。哈尔滨麻绢纺织厂当年生产柞绵球20吨, 实现出口交货值120万元。1974-1990年,哈尔滨市累计出口柞丝绵球、绵条496吨,累计实现出口 交货值达2 261.5万元。绵球、绵条已成为哈尔滨市丝绸行业出口创汇的主要传统产品,远销美 国、日本、瑞士、西德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柞丝绵球、绵条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为: 原料进厂-原料初选-浸泡-精练-冲洗-脱水-烘干-精选-养生-配球-开茧-切绵-圆梳-排绵- 磅绵-延展(成绵球)-制条(成绵条)-投入下道工序纺制绢丝或打包入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