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管 理 第八章 科 研 第四节 科研机构简介 一、哈尔滨市粮食研究所 1959年,市粮食局成立哈尔滨市粮食局粮食研究所,地址在道外区北马路八区粮库院内。 编制7人。与市粮食局检验科合署办公。 该所是在国家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为贯彻《全国科学技术12年发展规划》精神,经市 政府批准成立的。职能是承担粮食质量检验把关和粮食科学的研究。1961年,该所针对农业 遭受自然灾害全市粮源紧张,食粮供应严重不足的困难,开展小球藻等代食与粮食蒸煮增量 法等课题研究,为缓解全市人民口粮不足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技术。1963年精减机构时,市 粮食局将其撤销。 1973年,市粮食研究所再次成立(仍与局检验实验室合署办公),增至20人,并在道外 北内史胡同附设一个试验厂。1976年,所址迁至道外区中马路副18号。同年,该所创办的 《哈尔滨粮油科技》刊物面世。1977年,所址又迁至道外清真寺街6号,使用面积增至3600 平方米,科研环境明显改善。 1979年,该所针对粮食水分大,烘干、储存有严重困难的情况,围绕粮食烘干、降水、 粮食储藏技术等课题开展研究工作,取得7项成果。其中,较有价值的有《无烟煤直接烘干 的玉米对生物的危害》,获省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00千瓦高频粮食烘干设备》、 《太阳能辅助降水仓》得到商业部与省、市科委的肯定。《我们是怎样进行太阳能谷物干燥 仓研究的》论文,参加第三次全国粮油储藏学术成果交流。此间,该所还与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工学院等大专院校与广播器材厂开展技术协作。同年,为贯彻全 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该所增设粮油加工研究室并正式与市粮食局检验室分开。 1980年,哈尔滨市粮食研究所,行政受粮食局领导,科研业务受市科委领导。该所开展 向大豆要效益,把大豆“吃净、榨干”的攻坚战。重点围绕大豆蛋白的综合利用,营养饮料、 食品等方面进行研究,共取得科研成果14项。主要有《分离大豆蛋白的小试与中试》、《脱 脂大豆豆粕蛋白清凉饮料金波汁小试》、《中酸性蛋白乳饮料》、《浓缩大豆蛋白质、蛋白 乳和清凉饮料综合制取中间试验》、《多肽泡沫饮料、大豆乳清凉饮料、大豆蛋白羹和大豆 发泡粉及其联合工艺》、《清型植物蛋白饮料专业标准》。此外,还有《饮料中低聚糖转化》、 《大豆磷脂净化新技术小试与中间试验》。其中,《脱脂大豆豆粕蛋白清凉饮料金波汁小试》、 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此间,该所工程师王兆卿写的《从脱脂大豆豆粕提取饮料—金波汁中间试验技术报告》, 《从低温脱脂大豆提取蛋白质的研究》、《用国产D2Y—50型离心机分离大豆蛋白质的研究》 和许光奎撰写的《植物油磷脂及其脱除方法》、《大力开发磷脂系列产品》论文分别在国家 和省级粮食科技刊物发表。该所利用脱脂豆粕提取清凉饮料金波汁和分离蛋白质的科研活动, 《哈尔滨日报》、《黑龙江日报》、《光明日报》三级报纸给予报道。1982年1月23日, 《黑龙江日报》还专题报道了金波汁研制者王祥祜的事迹。1983年末,该所拥有31万元科研 设施,科技人员发展到39人。其中,工程师8名,占20.5%。 1984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市粮食研究所列为哈尔滨市科研改革试点 单位,改革的重点是减免事业经费,以1984年事业费为基数,逐年减少20%。1985年,根据 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该所开始探索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路子。同 年,《脱脂浓缩大豆蛋白质、蛋白乳清凉饮料中间试验》,获哈尔滨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7年,该所晋升为副处级单位;1988年,升为处级科研机构。内部设的研究、经营和 办公机构有机械、自控、食品、综合利用、化验室、办公室、计财科、情报室、技术开发部、 粮油经销部、磷脂车间等10余个部门。1989年10月30日,所址迁至道里区康安二道街副4号。 1990年,该所科技人员39人,其中大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0%,中高级职称的占 33.33%。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该所走“科、工、贸”一体化之路,把主要精力放 在“盯市场,抓效益,求生存”上,紧紧围绕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开展技术研究,取得成果 20余项。面包添加剂、面包改良剂、油条疏松剂、麻花与蛋糕添加剂等经投产或技术转让取 得经济效益15万元。其中,《MT—84面包添加剂》分别获市科技成果四等奖与商业部重大科 技成果四等奖。 二、哈尔滨市饲料科学研究所 1979年5月,市粮食局成立哈尔滨市饲料科学研究所,隶属市饲料公司领导。地址在道 外区北内史胡同6号(当时饲料公司办公楼四楼),人员11名,设有4个办公室。 1980年,该所装备科研技术设施,成立备有常规化验仪器设备的化验室。并从1981年组 织科技人员以“蛋鸡配合饲料”课题为重点,对奶牛、猪、鱼等配合饲料进行研究。完成笼 养蛋鸡饲料最佳配方,肉用仔鸡无鱼粉配合饲料的研究和叨肛宁、啄羽宁等低成本、高效益 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全市获得蛋鸡大群饲养鸡蛋丰产。并完成育肥猪不同营养水平配合 饲料等项研究。1983年,全所有科技人员24名,固定资产达52万元。 1986年,该所迁至道外区清真寺街6号,使用面积250平方米。市饲料所重点进行饲料添 加剂、微量营养成分等课题的研究。主要有:稀土微肥牧用代用物对鸡的应用(“七五”期 间国家科技攻关课题),肉用仔鸡予混料较佳配方,蛋鸡予混饲料系列配方(市重大科技项 目)、肉牛精料补充质量标准、自选奶牛配合饲料系列产品,尿素酶超标豆饼饲喂肉鸡等项 研究,取得显著科技成果,并得到应用与推广。年底,全所实现事业经费全部自给。1987年 7月,该所又迁至道里区康安路4号,三层科研楼使用面积1250平方米,机构升为处级,科研 条件明显改善。 1990年,全所科技人员增加到44名。该所具有一流的分析化验室,装备了近红外、紫外 光谱仪等先进仪器,可以准确分析饲料中的水份、蛋白、脂肪、纤维、盐分、钙、磷、氨基 酸、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情报室配备了现代化办公和通讯设备。该所科技人员可通过其 所属的实验场对猪、牛、鸡、狗、猫、兔、貉子、火鸡、飞龙、观赏鱼等经济动物和观赏动 物进行饲喂试验。10年间,共立课题进行各类动物饲喂试验86次,有16项获得国家、部、省、 市级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98篇,专著5本、各级学会获优秀论文11篇。多次 与荷兰、美国、法国进行技术合作,5人次去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苏联、香港等国家和 地区考察、学习。10年中,该所先后被评为市饲料公司系统先进集体,市粮食系统先进单位。 王道光、胡万英2人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此外,还有2名技术人员分别被评为有突出贡献 的中青年专家,获1990年全省“科技兴粮工作金杯奖。获得的成果大部分直接应用于饲料工 业,仅全市饲料公司系统使用这些成果就开发出新产品20多个,获经济效益47万元,节约粮 食10多万吨,促进了饲料工业和畜禽业的发展。 三、哈尔滨市粮食经济学会 市粮食局根据市商委的要求,1984年2月18日正式召开大会成立市粮食经济学会(简称 市粮学会)。学会理事会由28人组成。李俊才任会长、邵越千、李银生、卓云祥、武帮治、 吴布南、顾绍德、姜洪翥任副会长,邓占有任副会长、并兼秘书长,陈宗愈任副秘书长。 1986年,市粮学会所属的粮食经济研究会,有市粮油工业公司、市粮油供应公司、市饲 料公司、市粮油贸易公司、市粮油储运公司、香坊粮库、八区粮库、顾乡粮库、第五制粉厂 和哈尔滨制油厂10个。研究会所属的粮食经济研究小组34个,会员352人。 市粮学会的基本任务,根据学会章程规定主要有以下6条:(一)研究粮食经济的基本 理论,探索粮食商品流通的经济规律;(二)调查研究粮食企业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三)宣传普及粮食经济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四) 研究和介绍国内外粮食经济理论和粮食经济科学管理经验;(五)举办专题理论研讨和开展 学术交流活动;(六)组织会员参加上级学会的有关活动。 市粮学会,是全市粮食系统群众性学术团体,行政上受市粮食局领导,学术上受市商业 经济学会指导。该会主要为基层咨询服务,协助基层企业开展改革试点,开展调查研究咨询 服务。初期,因缺乏经验而对粮食经济理论性学术活动开展的较少。1984—1986年,组织会 员撰写论文18篇,著作1部,调查报告14篇。1986年机构改革,市粮油工业公司、粮油储运 公司两个研究会撤销。1987年初,哈尔滨制油厂也随厂名变动改为哈尔滨面粉厂研究会。 同年5月25日,市粮学会召开了第二届年会。学会理事由28人增为34人。副局长吴振世 任名誉会长,李俊才任会长,副会长由8人增为14人。新增的副会长有陆鸿信、马希凤、樊 少龙、孙寿峰、姜瑞五、陈景阳6人。学会秘书长改由陈景阳兼任,陈宗愈、于劲勇任副秘 书长。本届年会后,又新增市粮油购销公司、三棵树粮库、粮油机械厂、粮油外贸公司、呼 兰县和阿城市粮食局等6个单位的粮食经济研究会。1989年会员366人。 1990年4月27日,市粮学会召开第三届年会。学会理事由34人增为41人。本届学会会长 增为2人:吴振世、李俊才。辛雨田当选为副会长,赵长贵任秘书长,王家骥任副秘书长( 常务)。本届学会改设专职干部5名。其中,会长1名、副会长2名、副秘书长2名(其均为离 体干部)。学会日常办事机构下设调研组、秘书组。 1990年,基层研究会发展到19个。其中,原食品工业总厂研究会改称双合盛面粉厂研究 会,增加新改建的粮油食品工业总厂研究会。会员394人。学会的骨干构成,职务:局级干 部8人、处级干部88人,科级干部239人;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3人,大专文化132人,中专 高中文化218人;职称:高级经济师3人、高级会计师3人、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职称的215 人。至1990年,共撰写各种研究文章173篇。其中,论文88篇、调查报告85篇。召开24次粮 食经济理论研讨会,504人次参加、交流70余篇论文(含调研文章),有13个单位被评为市 粮食系统优秀学会,90人(次)被评为学会优秀工作者。市粮食经济学会连续4年被评为省 粮食系统粮食经济研究先进学会,17人被评为省粮食经济学会优秀工作者。会长李俊才被选 为全国粮食经济学会理事。由于全市各级粮食学会、研究会,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发挥 “参谋”、“智囊”作用,对推动全市粮食企业的深化改革和粮食工作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