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管 理 第九章 职工教育 第三节 教育管理 一、教育机构与师资队伍 (一)教育机构 1946年,哈尔滨市解放后粮食行业开办的业余教育,由上级工会和工厂工会领导与组织。 1958年以后,职工教育划归企业行政主办。1962年1月,市粮食局机构调整时成立人事教育 科,将职工教育列为人事管理一个组成部分,配有专职教育干部。1966年以后,受到“文化 大革命”冲击,全市粮食职工教育停办,教育机构解散。1972年,职工教育开始恢复。1973 年,市粮食局将职工教育机构划入市局政治部。1977年,市粮食局在政治部内设立教育科。 1983年11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以适应对职 工开展初中文化补课和初等技术补课(简称“双补”)的需要,市局将人事教育科改为人事 教育处。同年,4人以上的香坊粮库、顾乡粮库、粮油综合加工厂、八区粮库等县团级单位 设教育科,配备2—3名教育干部。第五制粉厂,香坊粮食加工厂与道里、道外、南岗、香坊、 太平、动力6个区的粮管处等科级单位,均相继设立教育股、配备2名干部。200人以上的单 位设一名专职干部;不足200人的单位有人兼管。1988年,市粮食局将教育从人事处划出, 与基层工作处合并,改称基层教育处。 (二)师资队伍 1955年以前,市粮食职工教育在“扫盲”阶段,教师主要是外请。1956年后,道里区粮 食企业成立道里粮食职工联校,八区粮库和第五制粉厂也成立职工业余学校。当年,全市粮 食部门有教职人员70余名。其中,道里粮食职工联校20余名,八区粮库20余名,第五制粉厂 有7名。1980年,全市粮食部门专职教师队伍减为25人。 1985年,全市粮食系统职工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到180人。其中,专职教师89人,兼职91 人。市粮食干部学校和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拥有专兼职教师47人,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24.23%。 香坊粮库、顾乡粮库、八区粮库和三棵树粮库,师资均在10名左右。 1990年,全市粮食系统师资队伍有所精简,专兼职教师由1985年的180人调减为134人。 二、教育目标与要求 1946年,哈尔滨市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针对全市广大职工文盲多,文化低的情况,从 1950年起,计划用10年时间消灭青壮年职工中的文盲。1958年,全市粮食企业完成“扫盲” 教育任务。从1960年起,计划用10年时间,重点在青壮年职工中普及高小文化。同时,对文 化基础较好的管理人员开展了初中文化教育。1972年,市粮食系统职工教育恢复后,重点转 向初中文化教育。 1980年,市粮食局下发哈粮教育〔1980年〕第57号文件。要求全市粮食系统青年职工能 有90%以上的人参加政治、文化、技术、业务学习,力争二、三年内,完成“双补”任务, 达到初中毕业文化和3级工水平。 1983年,市粮食局下发《1983年职工教育工作意见》,要求职工“双补”合格累计率分别 达到55%与60%。并开始对青年职工脱产进行“双补”教育,职工学习脱产率要求达到20%。 同时,对干部教育,要求在“三、五年内”干部的文化水平达到高中毕业、业务技术水平达 到中专水平。为贯彻中央《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和1983年12月商业部在昆明召开 的“全国商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市粮食局确定1984年职工“双补”累计合格率达到80% 左右。干部教育的重点是搞好企业党的书记、公司经理、工厂厂长、粮库和粮管处主任、业 务主管、财会主管人员的培训。 1986—1987年,市粮食局根据商业部、省粮食局和市劳动局、市教委制定并下发的《一 九八六年度职工教育规划》。要求职工教育管理由定性转向定量责任目标管理,充分发挥各 级办学的积极性,坚持以中等技术教育为重点,开展全员培训和岗位培训。 1989—1990年,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精神,市 粮食局将全市粮食系统职工教育任务的重点确定为: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必备专业知识的培训;大力开展班组长培训,累计 培训率要达到80%以上;对1985年以来提拨的处级干部实行短期脱产培训,以加强和提高其 业务基础知识、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知识。到年底要求45岁以下的从事管理工作人员的文化、 业务水平,达到高中、中专毕业水平;生产班组长要达到中等业务技术水平。1988—1989年, 市粮食局连续被评为市成人教育先进集体。 三、教材、教育基地 (一)培训教材 哈市粮食企业1950年前后“扫盲”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工人识字课本》和市教育局编的 《语文》和《算术》课本等。1958年以后,业务文化教育使用的教材是普通小学、中学的 《语文》和《数学》课本。 1980年,为适应对全系统职工进行“双补”教材的需要,采取普通中学的《语文》、 《数学》和岗位相关的初级业务技术基础知识书籍。1983年市粮食局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科 技人员编写了《初级业务技术问答》。内容分粮食保管员、粮食烘干、制油、制粉、制米、 饲料加工和营业员等7种初级技术标准及其业务技术问答。省粮食局及吉林省粮食局推荐了 此册初级业务技术教材。此外,副科级以上干部的业务培训学习《粮食经营业务基础知识》。 1985年,全市粮食系统的职工教育转向高中、中专、中等技术教育后,高中文化补课教 材采用正规高中的《语文》和《数学》课本。市粮食局职工中专,按粮食中等专业的教材组 织教学;中等技术教育按全国十大城市粮食系统职工教育协作会议确定编写的教材为主,主 要有《粮油工业基础知识》、《保粮组管理基础知识》、《饲料加工》等10余种。 (二)办学基地: 1955年以前,企业办学条件很差,或抽出一、二间办公室、或利用职工倒班宿舍组织学 习。随着粮食工作的发展,八区粮库、道里粮管处、顾乡粮库、第一制米厂、天兴福第二制 粉厂和兴东、永生和、元聚祥3家油坊等国营、公私合营粮油加企业,单独或几家联合成立 职工学校,教室、教学用的设施如桌、椅等也有所改善。 1964年,市粮食局成立哈尔滨市粮食干部学校,1977年解散。1980年1月,重新成立市 粮食干部学校。 1982年,顾乡粮库,香坊粮库、三棵树粮库等单位,经市工农教育办公室批准,均成立 本单位粮食职工学校。1983年,市粮油供应公司成立公司职工学校,有校舍面积610平方米、 培训规模能容纳学员370人。其中,职工学校校舍310平方米,职工业余学校300平方米,办 学一次能分别容纳240人和130人。 1990年,全市粮食系统已有学校12所,校舍总面积达到7880平方米,人均达到0.32平 方米,一次能够容纳1449人。其中,市粮食局干部学校校舍4400平方米、一次办学能容纳500 余人;市粮食技工学校校舍面积为1400平方米,一次能容纳231人。基层各单位职工学校9 所,校舍总面积为2080平方米,一次能容纳718人。至此,全市粮食部门基本形成以局干校 培训为中心,以单位职工学校办学为基础,与全市粮食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工教育体系。 四、教研与协作 1978年9月,由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粮食职教部门联合倡议召开的全国十大城市 粮食职工教育协作会议,得到商业部教育司的支持,确定每2年开展一次协作活动之后,哈 市粮食职工教育的教研和协作活动,由本市走向全国。 1978—1990年,全国十大城市粮食职工教育协作会议实际共召开10次。哈市粮食职工教 育部门在会上交流的论文共20篇。 显示原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