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蔬 菜 第二章 蔬菜种植 第四节 育 苗 1920年,太平桥鼎新屯一带开始利用温床育苗,温床结构是木框、油纸、草帘子,下面 用发酵的马粪作为酿热物垫底,以隔绝地下的凉气和保持温床内有较高的土温。后逐步发展 到拉林屯、仁和屯、杨马架、夏家沟等地。 50年代末,育苗改用玻璃窗扇,采用地下温床、半地下温床和地上温床3种铺设形式, 温床播种,温床移苗。移苗床的结构与播种床一样,只是铺设温床的时间稍晚(4月中下旬), 马粪的厚度较薄,约10厘米。 60年代末,哈尔滨市效仿大连、牡丹江等城市培育长龄苗,以求夏菜早熟高产,将早甘 兰、茄子、青椒在2月初,甚至1月中下旬就开始播种育苗,温室培育,确保育苗温度,解决 了马粪酿热物不足的问题。因温室内操作管理方便,温床育苗、温床分苗在近郊和中郊早夏 菜生产区很快发展起来。 70年代,随着塑料工业发展,开始采用“一室三棚”育苗设施,即温室播种育原苗,大、 中、小棚移植培育成苗。从根本上解决了育苗温床不足的问题。 80年代,采取现代化育苗新技术,育苗设施包括催芽室、绿化室、移苗棚,育苗设备有 育苗盘、电热加温线、控温仪、塑料分苗钵等。 至1990年,哈尔滨市共建成国营育苗场2个,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种苗场、市原种场育 苗场,两场共有育苗温室1000平方米,育苗塑料大棚1.7万平方米,育苗小棚4100平方米, 承担着400万株预备苗生产任务;育苗中心49处,有的由村集体经营,有的几户承包经营, 每处占地30亩,配备育苗温室800平方米、分苗塑料棚6000平方米、育苗盘2000个、营养钵 10万个,具有设备配套、场地集中、育苗技术比较高等特点,春季以育苗为主,夏季以生产 蔬菜为主,年育苗量1亿株,占市郊用苗量的25%;育苗专业户165户,共有温室3.6万平方 米,小棚和温床2.3万平方米,育苗总量6600万株,占市郊总用苗量的14%;市郊菜农自育、 自用秧苗的约26500户,年育苗量3亿株左右,占夏菜总用苗量的61%。 哈尔滨解放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夏菜育苗主要是采取打干籽或盆、罐催芽的 办法下籽,菜农一般把种子浸泡后,装入盆、罐中放在火炕催芽,农家火炕温度20—30℃, 比较适于种子催芽,这是延续几百年的农家催芽方式。 50年代后,随着温室发展,菜农利用温室烟道或比较暖的地方催芽。 60年代初,种子处理多采用50—55℃温水烫种,将种子浸泡10—20分钟,以杀灭附在种 子上的疫菌,还可促使种子萌动,有利催芽。 70年代发展到药剂消毒,一般用1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种子15—20分钟,防治茄子褐 纹病、蕃茄早疫病、黄瓜枯蒌病。用1000倍硫酸铜液浸青椒籽15分钟,防治炭疽病和斑点病。 温箱催芽,恒温调解催芽效果好,但容量小,耗电大,推广面不大。 80年代,把浸泡后的种子安置于18—20℃的条件下12小时,再放在1—2℃的低温条件下, 反复轮回处理10天,变温处理种子,增强种子发芽势和秧苗抗逆性,达到早熟高产;在温室 的一头专门建一处催芽室,面积为4—5平方米,封闭好,温湿度好控制,应用比较广泛。 播种:主要环节是播种期和播种量。播种期,根据育苗的方法,适宜的苗龄和定植期来 定,一般露地生产常规育苗的播种期,早甘兰在3月上旬,茄果类3月中下旬,瓜类4月上中 旬。播种量,根据蔬菜种类、发芽率、千粒重计算。每亩用种量,甘兰、茄子为30—50克, 蕃茄25—30克,辣椒、黄瓜125—150克,西葫芦250—300克。 播种床有地面、炕面和架式3种,后两种床土温度较高,有利出苗,但地面床可铺地热 线来提高地温。 移苗:为增加营养面积,有利于叶片生长和根系发育,要求苗距合理。历史上,哈尔滨 市茄果类、甘兰的苗距为3×3或3×5厘米。80年代后,扩大到5×5—7×7厘米。移苗时间以 次数而定,移2次的,在小苗刚放真叶时移头次,3—4片叶移第2次;移1次的则在1—2片较 好。瓜类则在子叶尚未展平时移植,成活快。 移苗的方式:常规移苗,即用一般床土移苗,定植时秧苗带土少,定植后有缓苗期;纸 筒移苗,用报纸做成装营养土的纸筒,定植时连纸带土下地;营养土块移苗,将配制的营养 土加水合混,铺在床面上抹平,厚6—7厘米,按所需的苗距割成土块,在土块中央扎孔,移 入秧苗;塑料钵移苗,工厂特制的为移苗用的塑料钵,直径有3—10厘米等6、7种规模,装 入营养土即可移入秧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