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粮食与经济作物 第一章 作 物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甜 菜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帝俄军官格拉叶斯(波兰人)负责疗养时, 让其父留布林(波兰制糖股份公司董事长)寄来甜菜种子,在阿什河区域试种成功。1905年, 阿城糖厂建立,为甜菜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甜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阿城县1908年种植甜 菜320多亩,生产甜菜200余吨;1920年1530亩;1925年1万余亩;1930年2万余亩;1935年3 万余亩;1940年5万亩。 1949年后,哈尔滨糖厂、和平糖厂相继建立,制糖原料需求量增加,甜菜种植区域扩大, 哈尔滨市郊区、呼兰县也开始大面积种植。1949年种植7.75万亩,平均亩产921公斤;1950 年14.53万亩,平均亩产823公斤;1951年15.11万亩,平均亩产972公斤;1959年17.91万 亩,平均亩产647公斤;1969年15.38万亩,平均亩产987公斤;1979年12.29万亩,平均亩 产592公斤;1989年13.80万亩,平均亩产1094公斤;1990年15.30万亩,平均亩产1601公 斤,比1949年提高74%。1988年,阿城市亚沟镇太平村农民孙述奎采用纸筒育苗移栽,6亩 地平均亩产3420公斤,被评为哈尔滨市甜菜高产大王。 二、亚 麻 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成立“日亚纺织株式会社”,1935—1944年共建成19处原料加 工厂,加工出纤维后,由日亚株式会社统一收购,运回日本进行深加工。由于日本人强迫农 民种植,种植面积较大,1936年种植亚麻3999亩,1945年增加到38638亩,比1936年增长 8.7倍,平均亩产70公斤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亚麻生产纳入国家种植计划,1949年种植面积0.34万亩,平 均亩产47公斤;1950年0.94万亩,平均亩产37公斤;1951年1.33万亩,平均亩产61公斤。 1952年,哈尔滨亚麻厂投产,原料需求增加,种植面积扩大。1953年达12.31万亩,平均亩 产69公斤;1959年18.44万亩,平均亩产105公斤;1962年11.23万亩,平均亩产30公斤; 1969年9.9万亩,平均亩产84公斤;1979年8.61万亩,平均亩产110公斤;1989年8.4万亩, 平均亩产202公斤;1990年7.3万亩,平均亩产219公斤。 三、西瓜和香瓜 18世纪中叶,关内人口流入哈尔滨,带来西瓜、香瓜种子,农村各地开始种植。1949年 种植面积0.48万亩,1950年1.79万亩,1953年11.81万亩,1959年5.33万亩,1969年4.05 万亩,1979年5.84万亩,1989年4.3万亩,1990年1.6万亩,西瓜亩产2500—4000公斤, 香瓜亩产1000—2000公斤。1988年,平房区平房乡农民姜旭东种10亩地膜覆盖西瓜,亩产 5000公斤。阿城市新华乡农民马铁种7亩地膜覆盖香瓜,亩产3200公斤。西瓜和香瓜种植比 例各占50%左右。 四、烟 叶 1914年,黄烟种植面积达42000亩;1949年0.15万亩,亩产51公斤;1950年0.262万亩, 亩产38公斤;1951年0.268万亩,亩产46公斤;1959年0.251万亩,亩产28公斤;1969年 0.07万亩,亩产30公斤;1979年0.28万亩,亩产71公斤;1989年3.7万亩,亩产89公斤; 1990年3.2万亩,亩产103公斤,比1949年提高1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