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畜 牧 第四章 畜禽疫病防治 第二节 兽医科研 1978年前,畜牧业居于副业地位,发展平缓,对科技需求有限。80年代,畜牧业跨入商 品生产阶段,产值占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成为农村独立产业。对科技需求急迫,促进科研 长足发展,在兽医防疫灭病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 《结核牛群净化技术研究》是黑龙江省畜牧局下达的课题,由高级兽医师吕凤桥牵头主 持。1972年开始在哈尔滨市奶牛场等处被污染的牛群中实施净化。具体做法是:1.对病牛 和健康牛实行分舍隔离饲养,防止疫病扩散;2.开展定期检疫,检出的阳性牛及疑似牛均 迁入病牛舍饲养;3.从病牛群中培育健康犊牛。对于布病阳性牛或疑似牛则坚决淘杀。本 课题进行6年,培育出健康母犊261头。获黑龙江省畜牧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731禽霍乱弱毒菌苗气雾免疫技术》是黑龙江省畜牧局下达的课题,由高级兽医师张 伟壮主持。1979—1980年,应用气溶胶免疫原理,按气溶胶粒子规程,选用J—MⅡ型、Pa— Ⅱ型喷枪,以空气压缩机为动力,选用5%甘油生理盐水为悬浊液,对安静状态的密闭舍鸡 群实施“731禽霍乱弱毒菌苗”喷雾免疫。可使免疫期延长4—5个月。推广面积66.6万只。 实施后,全市禽霍乱发病率由31%下降到4%。本课题获1980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科技二等 奖。 《哈尔滨市鸡新城疫免疫程序制定及应用的研究》是市科委下达的课题,由高级兽医师 杨淑琴主持。蛋鸡新城疫免疫程序是:10—15日龄以Iasota系弱毒苗点眼,间隔25—30天重 复点眼或饮水,再间隔25—30天,可注射I系苗一次,90—120天后重复以I系苗气雾免疫或 饮水。肉用仔鸡新城疫免疫程序:10—15日龄以Iasota系苗点眼,后每间隔20天用该苗点眼 或饮水。初步统计,此免疫程序实施,使鸡罹患率及死亡率减少10%以上。本课题获1988年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 《鸡马立克氏病防治的研究》是市科委下达的课题,由副研究员刘志刚主持。本课题除 采取以法治疫行政措施外,在技术环节上采取:1.规范孵化场工艺流程,即种卵储存→消 毒室内熏蒸消毒→孵化器内孵化→出雏器→雌雄鉴别→注射马立克氏疫苗→销售;2.搞好 种鸡群内甘保罗病的防制;3.初生雏1—20日龄要密闭隔离饲养,杜绝感染;4.对成鸡进 行带鸡消毒。这项研究历经3年,全市发病率由18%下降到0.35%,死亡率由13%下降到 0.31%。本课题获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 《推广猪囊虫病快速诊断与治疗技术》课题由兽医师夏康平主持,采用“定量血片玻板 间接血凝试验”法,对活猪进行罹患囊虫病诊断,对阳性猪以杭州产丙硫苯咪唑口服或混悬 液肌肉注射治疗。1989年检查3.95万头生猪,检出囊虫病猪3837头,检出率9.7%,药物 治疗后全部灭囊。本课题获1989年哈尔滨市丰收计划二等奖。 《哈尔滨市农贸市场肉类检疫程序的制定及应用》课题,由市科委下达,高级兽医师于 德江主持。1984年开始,经6年研究总结,对大城市集贸市场肉类检疫程序规范如下:1.询 问情况及复查验证;2.对入市胴体视检及剖验;3.进行必要的化验室检查,充实视检结论; 4.肉类新鲜度测定(挥发性盐基氮法);5.判定检疫结果;6.检疫结果处理。经几年实 践证明,此程序适用性强,易于操作,检疫结果准确。5年中,检出病害肉58万公斤,病害 禽3.3万只。本课题获市科委1989年科技成果奖,省畜牧局科技成果三等奖,被收入《全国 科技成果大全》1990年第1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