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旅游基础设施 第四章 旅游交通 第三节 民 航 30年代以前,哈尔滨没有用于营业的航空机构。哈尔滨沦陷后,日伪当局成立了“满洲 航空会社”,控制了航空业。为了适应日伪官员往返偏远地区的需要,1934年,开辟了哈尔 滨至北安、黑河的航线,每周二、四、六往返;哈尔滨、依兰、佳木斯、富锦航线,每周一、 三、五往返。日军占领后期,因油料缺乏而停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哈尔滨设立航空站,只作为中苏民航股份公司经 营的北京至赤塔国际航线的中途站。中国民航总局成立后,哈尔滨航空站于1955年开办了北 京——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的国内航线。 1957年5月起,哈尔滨民航开办了鸟瞰市容环市区飞行游览业务,颇受市民及旅游者的 欢迎。 1958年,又相继开辟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依兰,哈尔滨——黑河,哈尔 滨——佳木斯4条地方航线。当时国外旅游者很少,而国内公务旅行又有严格的级别限制, 因而乘客过少,随后因严重亏损而停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随着大批国内外旅游者进入哈尔滨, 中外往来的增加,哈尔滨民用航空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1979年,哈尔滨新机场在阎家岗落成。机场主跑道路面为0.35米厚的水泥构成,全长 3200米,宽40米。与主跑道平行的还有一条20米宽的水泥面滑行道,分别由5条联络道与主跑 道相联结。机场及其四周净空良好,装有双向导航和双向灯光设备,可供国内外各种现代化 大型飞机起降。候机大楼总面积为7900平方米,分为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业务厅和候 机大厅;东侧一层为贵宾餐厅,与中部候机大厅以月亮门、落地罩、博士格等分隔。候机厅 前为停机坪,可同时停放8架大型客机,通往市内的专用公路,早于机场提前竣工通车。停 车场可停放100台客车。 为了适应民航业务发展,黑龙江省成立民航管理局,开辟了哈尔滨——北京,哈尔滨— —上海,哈尔滨——广州,哈尔滨——沈阳4条航线,使用的100座以上的大型客机有三叉戟、 波音707、伊尔62、MD—80等飞机。 1984年8月,国家批准哈尔滨机场为国际航空港。9月15日,日本全日空的波音727型飞 机,在哈尔滨机场降落,标志着哈尔滨与日本不定期包机航线的开通。从日本福冈市起飞, 在上海入境,途经北京,再达哈尔滨,全程3280公里,飞行4.5小时。此后,哈尔滨机场接 待过美国、英国、罗马尼亚、荷兰、朝鲜、日本等国的包机近百架次。 1985年后,又增加了以哈尔滨为始发站的3条地方航线:哈尔滨——佳木斯,哈尔滨— —黑河,哈尔滨——牡丹江;省际航线2条:哈尔滨——西安,哈尔滨——大连。1990年11 月2日,哈尔滨——杭州航线开通;两天后,哈尔滨——南京航线开通。12月18日,哈尔滨 至香港的班机首航。这些空中航线的开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