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公路交通 第三章 公路桥涵 第二节 大型桥梁 一、阿什河桥 此桥位于太平区东风镇哈同公路(原称哈富公路)1.2公里处,横跨阿什河,为哈尔滨 通往宾县、方正、依兰、佳木斯、富锦、抚远的必经之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主管部门 在哈尔滨市近郊修建的首座永久性公路大桥。哈尔滨市东郊所产的红砖、砂子、蔬菜,都要 通过阿什河桥运往市内。 哈尔滨沦陷时期,日伪政权在现河段两支流修建了2座桥,一座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称“松哈桥”;一座是石结构的,称“万缘石桥”。1960年两桥被洪水冲毁。当时为了恢复 通车,公路部门组织力量,在松哈桥原址上架设一座临时性的木桥。 1960年,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战备需要,省交通厅决定在被毁两桥的附近处建设永久 性桥梁1座。同年10月11日,省交通厅测量设计大队进行桥梁野外勘测,至1963年4月,完成 大桥的技术设计。5月8日,市公路管理处正式动工修建。1965年6月,大桥主体工程竣工,7 月1日正式通车。 大桥全长168.2米,宽12米,共8孔,最大孔径22.2米,两端孔径17.01米。桥面净宽 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水泥混凝土和沥青表面处置路面。上部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 土梁结构;下部为重力式高桩承台,钢筋混凝土墩身,管桩基础构成。桥台基础为钢筋混凝 土方桩,每根桩长12米,每个桥台16根桩。台身呈框架式,由7排钢筋混凝土桩构成。前部 分桩斜立、后部分为直立。中墩基础每墩27根管桩,3行排列,每排9根,纵横间距1.6米。 设计载荷汽—18,拖—80;设计河水流量为1360立方米/秒;设计洪水频率为2。 大桥导流工程由4部分组成:通过河道开挖、废弃万缘石桥的河弯,接通原万缘桥上游 河滩,在西岸边上游设挡水坝与防洪下堤相交,以顺水流,在东岸边上游路堤设3道丁字坝; 在桥台设导流堤。 整个工程计划投资151万元,实际造价145.4万元。主体工程实际造价115万元,附属工 程造价30.4万元。此桥经多年使用,至1990年,质量良好。 二、东方红桥 此桥位于哈尔滨市郊成高子至金家之间,跨越阿什河的中环路66.38公里处。此处原为 渡口,为接通江南中环路,方便行人,1966年,市公路管理处桥梁工程队在此处修建了一座 简易行人木桥。 1967年3月17日开工,10月8日竣工。 大桥全长134.4米,桥宽6米,桥高6.59米。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长16.76 米,宽1.6米,高1.1米,8个桥孔,每孔跨径16.8米。下部结构采用直径1米的双柱式钢 筋混凝土钻孔桩,墩台设破冰体,两桥台设导流堤。设计载荷汽—13、拖—60。 引道长430.6米,路基宽8米。桥头两端各为15米长、6米宽的引道,基础层厚15公分, 由卵石构成;面层厚8公分,由级配碎石构成。 此桥工程耗用钢材97吨,混凝土620立方米;修建浆砌片石挡土墙70立方米,片石护坡1 340平方米,铁丝石笼护坡175立方米;用工25124工日,投资39.5万元。 三、一孔桥 此桥位于江北中环路松花江战备码头河滩支流处,由哈尔滨市建设局设计室设计,哈尔 滨市公用事业公司道桥一队第二工程队施工,1968年6月开工,10月竣工。 一孔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58.9米,单孔净跨40米,矢跨比为1/8,矢高5米, 拱顶建筑高度1.14米,桥面净宽6.28米,护轮带2×0.3米。上部主拱为6肋5波,拱肋中 心间距1.39米,净距1.14米,断面0.25×0.325米。拱波由混凝土构成,净跨1.14米, 矢跨比为1/3,厚度6公分,每块宽度0.3米。整体混凝土拱波顶厚0.1米,波浪形。空腹 拱每端3孔,净跨为2×2.7+1×2×2.68米,矢跨比为1/2,拱圈为0.2米厚无筋混凝土。 拱上两侧为浆砌片石,内置炉渣白灰土填料。桥面结构为6公分厚碎石垫层,4公分厚贯入式 沥青。下部基础采用双柱式钢筋混凝土钻孔桩,间距4.2米,桩深16米,桩直径1.2米。钢 筋混凝土盖梁,断面为7.2×1.5×1.623米。桥背采用浆砌片石挡土墙,基础为整体式, 高差为1.5米。设计载荷:汽—15、拖—60。 大桥及其附属工程共使用混凝土8141立方米,钢材14.8吨,片石4.25立方米。 1982年10月15日—1983年6月15日,桥面、桥栏、桥拱由哈尔滨市公路管理处维修养护 工程队进行维修,扶手栏杆和两孔空腹拱圈得到更换,砌筑石料护坡1500平方米。维修费用 5.2万元。 四、春雷桥 此桥位于江北中环路19.4公里处,松花江19号至21号照的江心岛内,跨越松花江北支 流大亮子河。 春雷桥由哈尔滨市城建局设计室设计,哈尔滨市公用事业公司道桥队第三工程队施工, 1968年3月开工,同年10月竣工。当时被列入战备工程。桥长209.8米,宽7.12米,车行道 宽6米,两侧人行道各0.56米。设计载荷汽—13、拖—60。设计洪水位深度为8.1米,枯水 位深度为1.0米。桥面铺装沥青混凝土,栏杆扶手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排水方式为横向, 每个桥孔设4处泄洪洞,桥面纵坡为平坡。 桥梁上部结构为6孔跨径30米的钢筋混凝土悬链型空腹式双曲拱,拱矢度为1/6。下部 结构为双柱式钢筋混凝土钻孔桩基础,桩柱直径1.2米。桥台与路堤连结采用浆砌片石挡土 墙,内填白灰土,密实度达90%以上。桥头采用锥形石砌护坡。 此桥建成后,由道外区公路管理站管理养护,使用情况良好,为江北一带农村拉粮运柴 提供很大方便。 经多次洪水袭击,1987年南岸桥头护坡砌石脱落,锥坡土方坍塌,桥台处于危险状态。 公路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抢修,桥头重新填土砌石,并做了浆砌片石护脚。1988年,南岸桥头 又遇较大洪水而局部冲毁。1989年,被冲毁部位得到整修,并同时调治水流,以减少洪水对 桥台的冲涮。 五、水泥厂桥 此桥位于江南中环路起点至103.6公里处,因邻近哈尔滨水泥厂而得名。1969年修建, 由哈尔滨市城建局组织设计和施工,同年竣工。设计载荷:汽—13、拖—60。 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6孔,每孔跨径16.6米。桥长105米,桥宽6米,水 泥桥面,栏杆和扶手由钢筋混凝土构成。下部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桥墩、台帽、排架柱基础组 成,每墩8根管状柱双行排列,每柱直径0.5米。桥头干砌片石护坡。此桥联通整个江南中 环路,为水泥厂的水泥及民主乡的粮菜运输提供了方便,由太平区公路管理站负责日常养护。 六、金河桥 此桥位于202国道(绥满公路)599.5公里处,道外区前进乡界内,跨越松花江哈尔滨 段支流金河,桥长158.5米,5孔,跨径30米,桥面宽24米,车行道宽19米,人行道两侧各2 .5米。 上部结构为30米预应力简支T型梁,每孔10片,共50片。支座采用100吨盆式橡胶支座, 桥面为连续式。上部施工采用现场预制,钢木结合模板。混凝土用震动震捣,蒸汽养生。T 型梁安装采用轨道式平车运输和两套36米跨径的龙门架吊运安装。下部结构为钻孔灌注混凝 土桩基础,高桩承台,桩直径1.3米,桥墩桩8根,墩身由2个薄壁式矩形断面柱组成,桥台 桩14根,台身为四肋板式。下部施工使用国产钻机和人工磨盘钻机各2台,承台施工采用草 袋围堰,集水井排水等方法。 金河桥由哈尔滨市公路管理处桥梁工程队施工,1984年5月27日开工,1986年8月25日竣 工。设计载荷:汽—超20、拖—120,人群载荷350公斤/平方米。设计洪水频率为百年一遇。 工程预算472万元,后因水毁和设计变更增至521.25万元,实际费用493.3万元,节余 27.95万元。 经交通部,国家建委检查验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规范要求,评为全优工程。 此桥的建成,等于在松花江哈尔滨段北岸漫滩上筑了一道拦水坝,多雨季节的大量流水 不再沿漫滩自由流淌,要通过松花江河床和金河,因此不仅加大了金河的流量,也加剧了对 金河桥墩台的冲刷。金河桥建成的当年,遇上大洪水,南岸桥头护坡被冲毁,中墩被冲刷的 深度超过设计深度。 1987年,黑龙江省公路局投资70万元,由黑龙江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制订补修方案,哈尔 滨市公路工程处桥梁队施工,对桥头护坡等处进行补修。经过1987—1989年三年连续的洪水 考验,金河桥安然无恙。 1990年哈尔滨地区公路大型桥梁情况见表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