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航 运 第八章 救助打捞 第二节 救捞效益 航运救捞站自1986年建站以来至1990年,共救捞难船28艘次。此外,还有其它单位难船 船主前来求助,甚至有些与航运无关的工程技术单位也慕名前来求援。站长王英云,本着为 航运、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在救捞工作中率先潜水救捞,排除险情,使难船得到迅速营救。 救捞站的救捞事迹名扬黑龙江水系。 救捞站在营救难船时,根据不同时间、水位、地点、船型等采取不同的施救方法,为救 捞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很多新方法,使难船得到迅速脱险,减少损失。 1986年4月28日,依兰地方航运公司1艘700吨级甲板驳船因装载不当,沉于沙河子港区。 救捞站经潜水勘察,船体已淤沙,只有船尾尚有0.4米没有淤沙。救捞站领导与技术人员曾 提出几个施救方案,鉴于沉船有裂缝,最终决定用封舱排水法打捞。经潜水员潜水封堵沉船 缝后抽水,终于使沉船浮起。对有裂缝沉船的施救,首创封舱排水打捞法,一举成功。 1987年6月10日,哈尔滨市太平区阿什河沙场1艘吸扬式挖泥船因在阿什河口卧冬时用两 根稳柱稳船体,开江时稳柱插入淤沙中致使船舶不能浮起,沉没于原地5米深处。救捞站站 长王英云带领施救人员经勘察后,鉴于阿什河口水深河面窄的具体情况,决定潜水员在水下 用28钢缆栓住船体,再利用绞盘机将沉船绞到浅水处板正船体,使船体浮起。救捞站在河 道狭窄处利用栓绞方法也取得了成功。 1988年7月6日,修建哈尔滨—四平公路,乌金屯公路桥工地6号桥墩遇到障碍物,难以 继续施工。工地派员来救捞站求援,王英云派6人前往,经潜水探察,在水下9米处发现有沉 木2根,经排除后正常施工。1988年7月,大庆石油化工总厂为排除水下障碍物需培养潜水人 员。王英云应邀前往授课,并代培潜水员5人,经过一年培训、实习,通过结业考核,发给 了上岗证书。 1989年9月13日,哈尔滨船舶修造厂承修苏联远东渔业生产合作社冷冻拖网渔轮1艘,该 船船长54米,吃水3.4米。合同规定修完后由船厂负责将船驶往同江港交付苏方。当时位于 依兰上游三姓浅滩水深只有2.6米,修复的渔船难以通过。船厂请求救捞站支援。救捞站采 取“双驳抬架法”(即用两艘驳船将渔轮架起以减少吃水),顺利地通过了三姓浅滩。在浅 水处采取用双驳抬架法打捞沉船,协助过浅也是救捞站的首创。 航运救捞站是一个事业、企业兼有的单位。航运管理局每年只拨给救捞站3万元,而全 站各项开支则需7万元,经费不足部分完全依靠为社会服务的收入弥补,根据国家交通部《 关于救捞收费的规定》进行合法收费。1987年收入39万元,1988年收入34.5万元,1989年 收入25.2万元,1990年收入22.3万元。救捞站在经济上不仅自给自余,每年还为国家上缴 部分利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