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医药工业 第二章 化学药品制剂 第二节 针 剂 一、粉针剂 哈尔滨制药厂于1963年开始生产粉针剂,全部采用手工操作,日产量2—3万支。工厂边 生产边改进设备,先后制成了单头自动压盖机、贴票蘸腊机、多头洗瓶机和多头压盖机。刮 板分装代替了勺分装,形成一条生产自动线。至1970年,除手工刮板和手工扣胶塞外,全部 实现了机械化,产量达10万支/班。1973年,工厂改建第一分装室,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简易 隧道灭菌,日产量达14万支。1978年3月末采用双头汽流式卡口压盖机分装,结束了手工刮 板分装和手工扣塞的历史。 1982年2月,第二分装室投产,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粉针联动线,形成年产2亿支 粉针剂的生产能力。1985年,第三分装室建成投产,形成年产2亿8千万支的生产能力。1989 年末,新粉针大楼建成投产,与原粉针车间(三车间)合为粉针分厂。 1990年,哈尔滨制药厂分装的主要粉针有:青霉素钠、青霉素钾、硫酸链霉素、氨苄青 霉素、乳糖酸红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头V、杜晶白霉素、核糖霉素、磺苄青霉素、苯唑 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头孢噻肟钠和先锋必素等,年生产能力达到61 418.6万支。 二、12.5%2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 维生素C注射液是维生素类药,被克山病人称之为"救命针"。 1964年,为满足治疗克山病的需求,哈尔滨制药三厂研制出三精牌12.5%20毫升维生素 C注射液,它是一种大规格高浓度维生素产品。1965年投入生产。为提高产品质量,工厂除了 强化生产工艺外,还加强了产品留样观察,对于发现的技术问题,反复试验,不断的改进, 质量逐年提高,1978年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和省科学大会奖。 1981年,工厂搬迁到新厂房,根据新设备、新工艺,重新建立健全了各种确保产品质量 的规章制度,对生产所使用的原辅材料进行了严格的选用,保证了质量,产品荣获省优质产 品称号。 1983年,工厂又对生产工艺进行了重大改革。洗瓶由蒸煮改为超生波;灌封由单机灌封 改为洗灌封联动机,减少了污染机会;安瓶封口,解决了漏封和“炸头”问题;配剂的药液 过滤由磁质砂蕊抽滤改为微孔滤膜压滤,提高了药液的澄明度;灭菌由普通灭菌器改为减压 抽漏、灭菌、洗药三用灭菌器,降低了漏封及炸头破损率,提高了安瓶的外观清洁度。同时, 改变外观包装,加固箱盒材质,重新改进了标签设计。 1987年,产品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漏检率下降到1—2%,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19 88年被评为消费者满意奖。 1990年,维生素C产量增至940万支,产值达250万元,利润10.3万元。 三、50%2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 葡萄糖注射液是人体直接吸收的一种碳水化合物,可供人体营养和热量,有强心、解毒 和利尿等作用。 1950年,哈尔滨制药三厂开始生产50%2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1976年后,制剂技术不断 改进。采用超声波洗瓶,确保了安瓶内壁净化,基本上消除了药液在贮存期间产生的脱片、 点、块和异物等现象,保证了该产品在使用原料上的稳定性。 1980年起,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在配制过程中,采用了微孔薄膜过滤药液的 生产工艺,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为杜绝安瓶熔封中的毛细孔现象,1982年又采用了全国最 先进的熔封工艺,拉丝封口。至此,产品生产中洗、灌、封已全部实现了联动线。灭菌改用 三用灭菌器,解决了减压抽漏中的抽漏破损等问题。通过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葡萄糖注射 液生产完全按注射剂常规进行,产品质量稳定,储存和使用期达4年之久。1983年荣获省优 质产品奖。1988年获消费者满意奖。 1990年,产量为305万支,实现产值43万元,利润1.65万元。操作间;改建洗瓶挑瓶间 和控制区格局,使人流走向更加合理;彻底更新了空调系统,使洁净区的温度、湿度四季都 能符合GMP标准要求。当年改造完工,输液产品的质量、产量大幅度提高。1990年12月,产 量达到79万瓶,创造历史最高记录。 1990年,大输液综合产量达674万瓶,超过了设计标准,优级品率达78.84%,灯检合 格率达98.07%。产品由3种普通输液发展到10几个品种,并逐步向多品种、高档次的方向 发展,主要有甘露醇注射液,六合氨基酸注射液、肝胺注射液和甲硝基羟乙唑葡萄糖注射液 等。 四、8万单位2毫升硫酸庆大霉素 硫酸庆大霉素是抗菌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绿脓杆菌、葡萄菌和大肠杆菌等病菌的感 染。 哈尔滨制药三厂1971年开始研制三精牌硫酸庆大霉素,1972年投入生产,填补了黑龙江 省用药空白。但产品色泽不一致,质量不稳定,经过几年的改进,1976年采用通惰气的方法, 解决了色泽深浅不一问题,达到了无色标准。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使用哈尔滨制药厂生 产的优质原料,并先后4次改进装璜设计,使之达到美观、大方和图案新颖。通过留样观察, 存放4年的庆大霉素注射液样品,在含量、PH值和色泽等方面仍无改变。由于工艺不断改进, 质量稳步提高,疗效显著,多年临床应用,从未发生过质量问题。产品销往黑龙江省内各市 县和吉林、辽宁、广东等省。 1986年,产量达322万支,利润为1.7万元,产品荣获省优质产品奖。1988年12月被评 为消费者满意奖。 1990年,产量提高到751万支,利润为11.4万元。 五、大输液 大输液原是哈尔滨制药厂的产品,因生产条件所限,1983年末停产。经黑龙江省医药管 理局和哈尔滨市医药管理局研究决定,将此产品移交哈尔滨制药六厂生产。1985年3月8日, 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将“大输液易地改造”项目给哈尔滨制药六厂。8月15日,哈 尔滨市经济委员会以哈经技字〔1985〕第60号文件批准了500万瓶/年大输液可行性研究报 告,项目总投资420万元,其中贷款380万元,自筹资金40万元,外汇额度为33万美元。主要 用于翻建厂房3000平方米,引进关键设备16台(套),国内配套设备144台(套)。洗灌瓶 采用日本引进的洗瓶灌装一联机,蒸馏水辅助生产线由重庆制药机械厂等厂家提供配套,整 个项目按照GMP规范要求施工。当年破土动工,1987年4月4日全部竣工,完全符合验收要求。 4月23日正式试车生产,一次成功,生产品种为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0.9% 氯化钠注射液。经半年试生产(原设计为二班制生产),达到了500万瓶/年的设计生产能 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1987年,在全国、全省输液专业会议 上受到好评。 1988年9月,哈尔滨制药六厂和哈尔滨制药七厂合并,进行了全面整顿,建立健全了各 项制度。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产量大幅度上升,月产量最高达20万瓶,满足了市场的需要。 1990年8月,工厂对输液车间再次进行改造,按GMP要求重新装修灭菌操作间;改建洗瓶 挑瓶间和控制区格局,使人流走向更加合理;彻底更新了空调系统.使洁净区的温度、湿度 四季都能符合GMP标准要求。当年改造完工,输液产品的质量、产量大幅度提高。1990年12月, 产量达到79万瓶,创造历史最高记录。 1990年,大输液综合产量达674万瓶,超过了设计标准,优级品率达78.84%,灯检合格 率达98.07%。产品由3种普通输液发展到10几个品种,并逐步向多品种、高档次的方向发展, 主要有甘露醇注射液,六合氨基酸注射液、肝胺注射液和甲硝基羟乙唑葡萄糖注射液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