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砖 瓦 第二章 砖瓦工艺 第一节 制坯(成型) 哈尔滨早期制坯工艺为手工操作。工人从黄土岗、河沟旁或田里取土,运到现场掺上一 定数量的细砂(一般不用渗砂,用粉砂质粘土),加上适量的水进行闷泡,和成泥,制砖坯。 手工制坯,又苦又累。 瓦坯比制作砖坯复杂。片瓦模具是用圆形竹筒作成的,瓦模具固定在转动的木轮上。瓦 坯工人脚蹬木轮转动,将槽好的粘土做成光滑的锥形筒状,再将其分割成若干片。之后将其 摆放在场地上凉晒,成为瓦的水坯。一般瓦俗称为“片瓦”。 房脊瓦是半圆形,房檐瓦为三角形,又称作“滴水瓦”。在房脊过缘上有一种带兽头一 类的瓦,瓦上的花纹是制水坯时刻上的。 哈尔滨解放后,传统式的片瓦、滴水瓦已不生产,改为生产粘土平瓦。檐头走兽瓦制作 技术基本失传。1955年修建哈尔滨市友谊宫中国古典式“大屋顶”建筑时,市第二制瓦厂成 功地生产了筒瓦、檐头走兽瓦等古式瓦,被载入哈尔滨市砖瓦史册。 1953年,市第一制砖厂研制成功制砖机、搅拌机。至1955年,哈市所有的砖瓦厂全部实 现机械化制坯,工人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 坯的质量取决于粘土土质的质量。“大跃进”之后,市建材局要求各砖瓦厂加强对粘土 土质的检验。随后,各砖瓦厂先后制定了《原土质量标准》、《原土质量外观检查标准》。 原土质量要求:土中不得有砖石、瓦砾、江石、炉渣、树根杂草等杂质,不得有履带压过的 硬块,不得有风干硬土块,上方土、中方土、下方土,必须按20%、50%、30%的比例混合 掺兑使用。 60年代,红砖产量上升,但质量严重下降。70年代中期,国家提出确保红砖产量、质量 的要求。哈市各砖瓦厂开始重新制定红砖产品质量逐级负责制度。在产品质量管理上提出 “把好原土关”,其要求是“保证起净土皮子,抓好上、中、下方的兑配,做到土质均匀; “把好成型关”,其要求是“抓好一紧(钢丝紧)、二匀(泥条软硬匀、水流匀)、三净 (泥滚、推刀、坯床干净)、四轻(轻推泥条、轻抬板、轻卸车、轻码架)”。 1982年,哈尔滨砖瓦行业在企业全面整顿基础上,恢复并健全了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 加强了原土质量的检查。市建材局制定了原土化验分析要求范围。 80年代末,哈尔滨砖瓦企业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在砖瓦成型工艺方面总结出一套比较 科学的方法。其中对原料(粘土、炉灰渣)必须进行一次碾压破碎、筛分;兑配原料后还要 经过对辊细碎;总配原料要进行两次搅拌,在搅拌过程中保持有一次加水处理来调和泥料的 软硬程度;掌握好成型水坯的含水量。不同季节成型水坯的含水有所不同:砖水坯在春季要 保持19%,夏季保持18%,秋季保持18.5%,自然干燥的瓦坯含水6—8%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