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其他建筑材料 第三章 玻璃陶瓷玻璃钢制品 第一节 玻璃制品 哈市玻璃工业始于20世纪初,生产企业有1906年开办的元吉玻璃厂,1913年开办的新兴 玻璃厂,1926年开办的滨江玻璃厂和1930年开办的北满玻璃厂。早期的玻璃工业技术落后, 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差,限于生产粗制玻璃器皿,供应本地市场。 1950年,位于佳木斯市的东北玻璃厂划归松江省制药厂,并由佳木斯市迁至哈尔滨建成 松江省制药厂第五车间,主要产品是各种片、散、水剂的药用瓶,由手工操作人工吹制。 1952年,哈尔滨市实业公司在道里区石头道街建立了一个专门生产氨瓶的玻璃厂。1953 年,该厂被市地方工业局接收合并到松江省制药厂第五车间,形成了一个超过200人的药瓶 生产车间。 1954年1月,市地方工业局决定将松江省制药厂第五车间分出,建立松花江玻璃器械厂, 主要产品是各种药用瓶、玻璃管、酱油瓶、比重计、温度计等,隶属关系转归松江省工业厅 领导,厂部设在道外区地灵街10号。松花江玻璃器械厂下设4个车间:厂部1个车间,生产各 种茶色玻璃药瓶;道外区竹林巷18号一个车间,生产氨瓶管和大小注射液瓶;道里区石头道 街14号一个仪器车间,生产温度计和玻璃仪器;道里区经纬八道街12号一个车间(现保温瓶 厂),生产氨瓶。 1954年10月,松花江玻璃器械厂开始筹建啤酒瓶和白酒瓶生产线,设计四条淋取机生产 线,年产2万吨,初期省投资400万元。 1956年,松花江玻璃器械厂又划归市地方工业局。同年,扩建了道里经纬8道街12号车 间,增加生产保温瓶。 1958年,松花江玻璃器械厂分为3个工厂:道里区氨瓶车间改为哈尔滨氨瓶厂,后又改 名为哈尔滨保温瓶厂;道外区地灵街10号改为哈尔滨硅酸盐试验厂;松花江玻璃器械厂的大 部分职工和设备搬迁到香坊区油坊街3号,改称为哈尔滨玻璃瓶厂。由于机制瓶生产线的大 部分机器没有安装,生产方式仍然采用手工操作,当时也只是1个车间,生产多在地窑里进 行。 同年,为填补黑龙江省不能生产平板玻璃的空白,在国家建材部的大力支持下,哈尔滨 玻璃瓶厂成立了“一机窑会战指挥部”,肖景春厂长为总指挥,周乃光技术员负责厂房建筑、 设备和工艺技术工作。1960年3月15日,一机窑生产线建成点火投产。1960年4月,哈尔滨玻 璃瓶厂改名为“哈尔滨玻璃厂”(简称哈玻璃厂)。 一机窑投产后,设备不配套,技术不过关,不到一年哈玻璃厂亏损70多万元,一机窑被 迫停产。1969年,黑龙江省投资40万元,对一机窑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1971年重新上马, 生产期间最高年产量16724标箱。 1975年夏,哈玻璃厂决定建六机窑生产线。 1983年6月,哈玻璃厂六级窑生产线正式点火投产。投产第一个窑期,产品品种有17种。 翌年工厂盈利达417万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第二个窑期,工厂领导决定对引上机和窑炉 进行改造,板面由2.4米改为3米,窑炉加宽加长,增加一对小炉。由于多种原因,生产不 太正常。第三个窑期对引上机和窑炉重新进行改造,板面又从3米改到2.7米,引上机保温 板由单数改为双数,退火带往上移动300毫米,窑炉也相应改窄。至此,生产逐步走向正常, 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年产量达到155344重箱。 1990年,平板玻璃产量达到908564重量箱,销往本省及吉林、辽宁、内蒙、北京、浙江、 湖南、湖北、广东等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还出口毛里求斯、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