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经 营 第七章 废旧物资 第一节 废旧金属收购 1948年4月,哈尔滨特别市政府动员全市人民群众和工商业者开展捐献废铜铁运动,支 援解放战争。市民把捐献的废铜铁集中到街公所,郊区农民把废铜铁送到农会,全市人民献 交废铁3700吨、杂铜44.7吨、杂铝3.1吨、锡1.5吨,这是哈尔滨市解放后的首次废旧铜 铁大收购。 1950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关于统一收购杂铜的决定》中规定,贸易部统一收 购民间的铜元、制钱、破铜器、炮弹壳等铜料,由合作社代购,据此,市合作总联社开始为 政府代购杂铜。1952年9月,市合作总联社第二批发栈内设废品回收组负责全市废铜、铁收 购业务,市区由消费合作社代收,郊区由基层供销社代收。1952—1954年,收购杂铜700吨, 废钢铁4000吨。杂铜中有铜壶、铜盆、铜锁、铜铃、铜钱、铜线、铜沫等。废钢铁多是五金 厂生产中的边角料,也有老百姓交售的破旧刀剪、斧头、炉具、铁锅和其它碎铁。铜全部交 到省物资储备局二○一仓库(买卖街7号大院),由国家统一调用。废钢铁按国家调运指标 分别发往沈阳重型机械厂和鞍山钢铁厂。 1956年,全国合作总社要求全面开展废品收购工作,包括国家规定统一收购的废品(废 钢、铁、铜、铝、锡、橡胶、兽骨)均由供销社办理,其它系统的废品收购站一律撤销。哈 尔滨市合作总联社收购废旧物资改代购为专营,收购网点扩大,收购人员增加,收购品种达 30多个。年收购废钢铁8691吨、杂铜951吨、杂铝21吨。市废品采购站派专人到工厂收购废 机器零件,一二○厂将报废的180多吨飞机部件卖给市废品采购站。 1958年“大跃进”期间,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开展人人献卖废钢铁竞赛活动。居民大炼 钢铁,工厂清仓查库清理废钢铁,全市15万中、小学生捡废钢铁。回收业务十分繁忙,区废 品收购部组织200多名个体收购小商贩走街串巷帮助收购。收购的废铜比上年翻一番,收购 的废钢铁比上年增加3.5倍。收购的杂铜80%调拨给国家,15%调拨给省供销社,5%调拨 给哈尔滨冶炼厂、水暖器材厂、锁厂、电线厂。 1959年开展“大购大销”活动,收购的帐蓬、电焊条、金钢砂、云母纸、电流互感器大 量积压,1961年削价处理,损失金额2160万元。另有一批旧电机、旧五金机械、旧水暖器材 仍无销路。 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废旧物资工作情况的报告》, 要求废旧回收业要对厂矿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资,主动联系,积极收购,充分挖掘废 旧物资的潜力,大力开展加工,扩大利用。市废品采购供应站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 要求,加强对工厂企业的废旧物资收购,组建了180个临时收购点,增加了1000多名收购员, 派专人进驻中央直属企业实行专人、定点、定时收购,至1965年2年共收废钢铁90744吨, 杂铜1212吨,废铅锡423吨,废铝571吨。 1964—1968年学习上海废旧物资专业化经营经验,发掘人力物力开展废旧物资综合利用, 相继办起旧电机、水泵、柴油机、五金工具、轴承、破布、旧棉、麻、玻璃瓶子、废钢铁、 废有色金属的挑选加工业,其中,钢材挑选的品种近30种500个规格,有色金属11种,各种 机械配件、工具、模具、水暖零件70多种,旧瓶5大类600多个规格品种,废棉、麻7种,破 布13种,挑选后的商品大幅度增值。 “文化大革命”开始,哈尔滨市废钢铁收购量下降,哈尔滨钢厂告急,市革命委员会临 时成立废钢铁指挥部,紧急动员全市交售废钢铁,市物资回收公司全体职工突击收购45天, 收购的废钢铁供给哈尔滨钢厂。 1970年,国家将杂铜管理权限下放给省。省、市计划分配指标是7∶3,哈尔滨市留用部 分由市计委分配给生产厂家,由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向工厂调拨。1974年,市物资局成立金 属回收公司,废旧物资市场出现争货源、争品种、争价格局面,市计委成立废金属管理办公 室负责协调两个公司供求关系。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一方面加强废旧金属等一、二类物资的 收购,另一方面也加强生活废弃物中的废纸,破布等三类物资的收购。收购站向各大工厂、 企业派出联络员,帮助厂家建立废弃料积攒、分类制度,规定时间、地点,派专人负责收购。 居民大院由各区代购站负责,采取定点与流动相结合、节假日与日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收购。 市郊由供销社成立的收购点负责,采取分片包干办法进行收购,这些好的作法曾经在全省被 当作先进典型进行推广。 1977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周恩来总理1958年对废旧物资工作的题词,省、 市政府分别召开纪念大会,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印发万份传单进行宣传,很快掀起交售废旧 物资热潮,收购量倍增。其中废钢铁收购量由1976年的16750吨上升到1977年的22378吨;杂 铜由1976年的215吨上升到1977年的321吨,又上升到1979年的899吨。 1979年末至1980年初,进口铜下拨,市场饱和,库存696吨,占用资金300多万元,为了 减少库存,加快资金周转,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一方面缩减收购计划,一方面将库存铜加工 成电解铜供给电缆厂,从此,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又闯出一条加工电解铜的路子。此间正值 国民经济第二次调整时期,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一些大工厂将 积压废钢铁出售,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敞开大门面向社会积极收购。1980年收废钢铁52836 吨,1981年收52404吨,1982年收60284吨,年均收购量比70年代年均收购量增加1.36倍, 1980年铅、锡收购量比1976年增加2.65倍,铝增加1倍。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开辟外销渠道, 一是走访大钢厂请钢厂多接收,其中抚顺钢铁厂接收了3万吨;二是请地方生产厂家进门选 料,多为地方工业提供生产原料;三是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多储备;四是出口外销。1981— 1982年向日本出口废钢铁7000多吨,增加利润15万元。 1983年,全国钢铁工业大上,废钢铁需求量猛增,废旧物资市场供不应求,市区150个 门点、市郊130个门点加班收购,每天出动186台手推车、34台汽车走街串巷流动收购。收购 废钢铁56554吨,废铜907吨,废铝471吨,破布1289吨,废纸13536吨,废塑料1288吨,杂骨 1610吨。 1984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废金属管理政策放宽,国家允许企业自销计划外钢材,允许 回收公司与各大钢厂以废钢串换成材。有色金属管理由半管半放到企业自主经营,废钢铁由 指令性管理改为代收代交。市物资回收公司将有色金属经营范围扩大到成材、半成材,与省 内20几个市县和全国10几个大中城市进行业务往来,废钢铁采取串换钢材的方式进行经营, 1987年发往5大钢厂废钢铁3.2万吨,串回成材7800吨,全部供应市内工厂企业。 1988年,有色金属经营形势看好,根据市场需要,市物资回收总公司成立哈尔滨市有色 金属经销公司,经营网点由8个发展到22个,购销渠道由市内扩展到外埠,经营品种除纯铜 材又增加了铝材、锌材共80多个规格品种,年销售额237万元。成立不锈钢材经销公司,年 销售不锈钢材2340吨。至1989年,2年回收铝制易拉空罐3400万个,与宜兴金属压延厂串换 铝型材109吨,创利百万元。 1990年,废钢铁销售及成材串换渠道扩大,除5大钢厂之外又有武汉、首都、重庆、沈 阳钢厂和省内北安、西林、哈尔滨钢厂,并将挑选出的可用材直接销给省内区街乡镇企业, 生铁直接销给哈尔滨铸造厂,钢屑直接售给哈尔滨制锅厂、铸管厂、炉具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