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经 营 第七章 废旧物资 第三节 废旧化工原料收购 一、废塑料 塑料工业起步晚,废塑料收购也晚于其它收购业,而且初期收购量较少。1954年哈尔滨 仅收购7吨,品种为电木(酚醛)和化学(硝酸纤维)制品。1963年,品种增加,有旧塑料 凉鞋、塑料鞋底、塑料桌布等,收购量23吨,全部销往浙江、江苏等地塑料加工厂。1970年, 收购品种增加了旧塑料盆、碗、盘等日用品和农用塑料薄膜、工业用塑料管、板、桶,收购 量增加到200吨左右。 1972年,废旧塑料收购纳入计划管理。此后每年按国家商业部和轻工业部下达的计划进 行收购,全部供给哈尔滨塑料十二厂做再生原料,多余部分外销到山东、河北、浙江、江苏 塑料厂。 1979年,哈尔滨塑料十二厂更新产品,废塑料滞销,造成积压。1983年,市物资回收公 司自找销路,其中销往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地乡镇企业的废塑料6000吨。1985—1988 年,废塑料市场活跃,价格回升,废塑料鞋(底)每吨由900元涨到1200元,薄膜每吨200元 涨到400元。1989—1990年,市场又出现滞销,市物资回收总公司减少收购,1989年收购908 吨,1990年收购254吨,比1988年分别减少83%和553%。 二、废橡胶 随着橡胶工业的发展,废橡胶制品也逐年增多,1954年,全市收购72吨,全部供给沈阳 再生胶厂做原料。 1955年,废橡胶被列为国家部级管理物资后,调拨计划由全国合作总联社和轻工业部下 达。1957年改为省级管理,至1959年,年收购量为300—400吨。1960—1962年,废橡胶收购 量减少,年收购105—278吨。1963—1968年收购量逐年上升,年收购量300—766吨。1969年 出现滞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委托天津货栈接收代储存。1970—1979年废橡胶、废轮胎回收 量大增,其中废汽车轮胎没有销路,出现积压,哈尔滨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库存800吨,沈 阳再生胶厂购去一部分,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为减少积压,不仅积极外销,还建起再生胶加 工车间利用一部分,库存有下降。1981—1988年收购数量平稳。1989年,由于合成胶代替了 纯橡胶制品,回收量比上年减少60%,品种也由11种减少到4种。 三、杂 骨 1954年全市收购杂骨400余吨,1955年熬骨油1.3吨供给肥皂厂做原料。1956—1962年, 收购杂骨4000余吨销售给广州。 1963—1977年,国家对杂骨实行计划管理,每年下达调拨计划,市废品采购供应站按规 定,将回收的杂骨全部销给哈尔滨化工总厂。1978年,哈尔滨化工总厂转产,按省供销社规 定,收购的杂骨一部分供给齐齐哈尔水师营骨胶厂,一部分供给肇东骨胶厂。 1979—1990年,杂骨收购量增加,年收购量1200—3000余吨,为了解决销路,市废旧物 资回收公司建立有机农肥厂,将回收的杂骨全部做骨粉、骨粒肥和饲料的生产原料。 四、碎玻璃 1954年,市工业原料接收站开始组织收购碎玻璃。1955年回收碎玻璃379吨,1956年增 至1400吨。碎玻璃全部供给哈尔滨市新华、元吉两个玻璃厂。 60年代,由于玻璃厂转产,碎玻璃在市内无销路,收购量逐年下降。1966年收400吨, 1969年只收140吨。1971—1976年,哈尔滨收购的碎玻璃分别供给鹤岗玻璃厂和佳木斯玻璃厂, 由于销路好,收购量增加,最多时可达2000余吨。 1977年佳木斯玻璃厂转产,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另找销路,将碎玻璃全部发往山东掖县、 荣城和河北褡裢、白塔玻璃厂。收购量也随之上升,至1983年,每年收购5200吨以上。1984 —1990年,市物资回收总公司的碎玻璃业务由少量收购到停止收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