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建筑科研 第一章 科研项目 第三节 建筑新技术 一、桩基础 60—70年代,哈尔滨市对桩基础进行研究应用。1964年,由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 所、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与哈尔滨市机械化施工公司的有关工程技 术人员组成哈尔滨市桩基础研究小组,对爆扩短桩进行研究。1965年在哈尔滨市首次应用桩 基础建成一栋教学楼——吉林小学。尔后,相继在王兆中学、交通局宿舍等工程进行了爆扩 短桩、钻孔灌注桩试验研究,并为国家建筑工程部起草了《爆扩短桩基础设计施工暂行规定》, 在全国发布施行。桩基础施工,不需开挖土方,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机械化施工水平。 爆扩桩基础研究成功,为在哈尔滨市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桩基础积累了经验,获1978年全国科 学大会奖。 1970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对 爆扩桩施工工艺及承台梁、爆扩桩基础设计及其配套设备研究成功,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 大会奖。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与黑龙 江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合作,对冻土桩基承载力和季节性冻土地基及浅埋基础的研究,为建 筑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6—1980年,桩基础又有新的进展。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建筑设 计院和黑龙江省第二、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对工程上试验与推广钻孔灌注桩进行了研究。哈尔 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与第一机械工业部洛阳设计院合作,对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10吨锻锤 基础,成功地采用爆扩群桩施工,与普通大型设备基础比较,节省工日45%,节省工程造价 45%,两项成果分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此间,哈尔滨市第一、二建筑工程公司, 分别在哈尔滨船舶学院和哈尔滨市友谊路住宅工程上,应用打拔灌注桩基础。 80年代,重点研究发展了钻孔灌注桩基础。1982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灌注 桩基础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基础进行试验后,较其它基础工期缩短1/2,可节约能源50%以上, 且施工速度快,无公害。1983年获哈尔滨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此后,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 研究所、市第一、二建筑工程公司、市第二、四、五住宅建筑工程公司相继推广应用钻孔灌 注桩基础,分别荣获1984年哈尔滨市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1987年,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进行了大直径人工挖孔桩试验研究,1990年3月1 9日通过了由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大直径人工挖 孔空心桩,可节约钢材2.15千克/平方米,节约水泥3.89千克/平方米,降低成本11-25 元/平方米。 1988年,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试验研究钻扩桩。钻扩桩是在长螺旋钻孔桩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桩基础。单方承载力高,无强振动和噪音,工期短。黑龙江省利用 钻、扩分离机械尚属首次,1989年4月通过技术鉴定。1990年获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科技进步 二等奖。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 1974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朱颂林等与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黑龙江省第一 和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合作,试验成功钢筋混凝土拱板、轻型屋盖、板架台,并应用于工程中, 为预制装配化提供了新型构件,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中,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对普通钢筋负温焊接与负 温选材试验,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与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院合作,在哈尔滨轴承 厂二系列滚子轴承生产线车间工程上,采用24米跨下撑式钢筋混凝土屋架。 1979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研制出钢筋浮石混凝土工业墙板,为轻骨料的应 用提供了一种新构件。1980年获电力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2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和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研所共同制定了《浮石混凝土和钢 筋混凝土结构暂行技术规定》,统一了技术标准,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4年,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与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研所,试验成功双钢筋混凝 土空心楼板,提高了楼板的强度和安全度,与工字钢构件相比,节约钢材45%,1985年获哈 尔滨市科技进步四等奖。同年,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构件厂,对混凝土构件养护工艺, 进行技术改造,采用热介质定向循环方法养护,每年节约原煤500吨,合人民币3.5万元,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1966年,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在哈尔滨轴承厂锻压车间24米和18米预应力混凝土屋架 工程施工中,采用机械张拉预应力技术。 1974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省第三建筑工程 公司合作,开展电张预应力技术研究,并对混凝土抗裂度作了计算。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 大会奖。 1975年,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与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在松江拖拉机厂18米预应力 混凝土屋架工程上采用电张预应力技术。 1977年,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构件厂试制,第三施工队施工,在哈尔滨轴承厂二 系列滚子轴承生产线车间,采用先张法预应力预制12米跨大型屋面板。 1979年,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试制预应力混凝土整 间大楼板,先后用于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宿舍工 程上,省掉天棚、地面抹灰工序,节约了材料,加快了施工速度。同年,黑龙江省建筑设计 院新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现场叠层生产预应力混凝土拱型屋面板,1980年后,哈尔滨市第三 发电厂工程推行这一新技术,节省了大型构件运输费,经济效果显著。 三、节能复合墙体 哈尔滨市地处寒冷的北方。1986年9月,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针对岩棉复合墙体的外保温和内保温进行试验研 究。1987年、1988年,对哈尔滨市小友谊路住宅楼、新发小区住宅楼两栋工程进行试点,取 得可靠数据,为推广应用这一科技成果提供科学依据。 1989年,哈尔滨市根据国家建设部、农业部、建材局要求,对墙体材料改革和节能建筑 进行试点,在嵩山小区,第一期工程七栋住宅楼采用岩棉复合墙体建筑。1990年末推广节能 建筑1.7万平方米。 四、混凝土外加剂 50年代初,为解决冬季施工不受低温影响,砌筑砂浆、混凝土采用掺盐法;60年代,普 遍采用氯化纳,氯化钙加硫酸钠防冻外加剂;70年代,开始研究混凝土减水剂,并采用锈作 用的亚硝酸钠加硫酸钠防冻外加剂;80年代,推广应用复合型外加剂等达10余种。 1975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与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和哈尔滨市第二 建筑工程公司合作,对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进行试验研究,并应用于黑龙江日报社办公楼工 程上,节约水泥10%。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6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与哈尔滨市第二 建筑工程公司合作,研究试验成功早强型复合减水剂。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研制出亚硝酸钠——硫酸钠复合剂。哈尔滨市第 一建筑工程公司混凝土构件厂试验成功适于蒸汽养护混凝土构件早强剂,使混凝土构件的养 护时间缩短10小时,节煤40%。 1979年,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微沫剂,应用于砌筑砂浆和抹灰砂浆中, 改善砂浆和易性,省去白灰。 1980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在亚硝酸钠—硫酸钠复合剂研究的基础上,又 研制出NON—F混凝土防冻剂、MN—F硝酸系列混凝土防冻剂,198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 奖。研制出KM—F混凝土防冻剂,1988年获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