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 县委书记 郝振方 巴彦县东靠青山,蜿蜒起伏,南临松花江,逶迤曲折。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盛产粮、豆、糖、麻等作物,是黑龙江省的重要商品粮县份之一。 巴彦县在土地开发之前,森林茂密,水草肥美,野生资源丰富,是采珠、狞猎的场所。清咸丰九年(1859年)黑龙江土地放禁,大批移民,携妻挈子,远离家乡,来到这里。他们拣水草丰盛之处,搭起窝棚,盖上房舍,开荒种地,过着日出而起,日落而归的生活。后因民事日繁,诉讼增多,遂于同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理事同知衙门,管理全境赋课刑名及旗民交涉事务。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工商各业应运而生,粮食也逐渐转化为商品生产,"东赴巴彦之道上,村落相望,多酿酒之家"。继之,制油、制米业接踵兴起。到了民国时期,粮油加工业进入半机械化生产,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产品近者销售省内外,远则销售到日本和东欧国家。伪满统治时期,由于日伪政权推行"经济统制"政策,阻塞了流通渠道,严重地打击和限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各业萧条,百业凋零。巴彦人民为了推翻反动统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备战,坚持斗争,给日伪政权以沉重的打击。在战争年代和抗美援霸的日子里,巴彦县又出人、出粮、出枪,为支援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在工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全县人民发展生产的积积性。农民充分挖掘、利用巴彦这个"大粮仓"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道路迈进,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城镇改革也在推广和进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在,巴彦县各行各业出现了比翼腾飞的可喜局面。 巴彦县人民不但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精神文明建设也与之同步发展。新县志的编纂成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史学家把它赞之为"博物之书",说它起着"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作用。巴彦县在历史上曾有编史修志的良好习惯。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民国5年(1916年),伪满康德3年(1936年)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有组织有领导的进行编写县志就有4次。从1960年最后一次到现在亦有26个年头了。在这段时间里,巴彦县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全党思想统一,社会秩序井然,经济形势好转,可谓盛世,这样也就具备了编纂新地方志的重要条件。盛世修志,势在必行。只有把这些英雄业绩载入史册,把分散的、历史的、现状的各种资料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系统地反映巴彦的历史面貌,使之成为一方的百科全书,为了解巴彦,建设巴彦起到借鉴作甩。 此次编纂新县志,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基本上做到客观的真实的编写。同时,还本着方志"略古详今"、"古今衔接"的原则,记述了从1862年到1985年共120余年的历史变化、兴衰起伏、取得的经验教训,从中吸取有裨益的东西,为指导工作,建设"四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囊括古今、纵述全局、保存史料、繁荣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巴彦县档案三遭焚毁,历史资料奇缺,加之编写人员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史志专家、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巴彦县志》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和部分省、市档案馆、图书馆,省、地区志办和一些省内外兄弟县志办公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同巴彦县人民一起生活过和战斗过的老干部、知情人的热情帮助,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指导性意见,使县志编纂工作才能得以圆满完成,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县志办公室的同志,在时间紧、人员少、难度大的情况下,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在《巴彦县志》行将问世的时候,也应记取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的努力。 我做为巴彦县委的书记,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能看到新县志编写成功,并为之作序,深感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建议每个巴彦县人,都应热爱它,珍视它,并好好地读一读,从中一定会得到很大的裨益。 1986年11月20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