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工具制造业 第五章 主要生产企业 第二节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 哈量具刃具厂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和平路44号,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全 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国内工具行业中第一座生产通用量具、标准刃具、精密仪器 的大型企业。 该厂于1952年动工兴建,1954年8月,提前4个月建成。1955年1月,经国家验收投产。 生产麻花钻、丝锥、板牙、铣刀、铰刀、量规、量具等7种产品。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投资200万元,建成量仪生产车间,开发了光学、齿轮电动仪 器等产品。1956年产品产量为589万件,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能力,完成了“一五”计划。 1956—1957年,以成套资料和1024人,援建了成都量具刃具厂。 在“大跃进”中,由于盲目追求产值,强调高速度、高指标,导致生产骤升骤降,产品 质量下降,设备工装失修,损失浪费严重。1959年9月,与工具研究所合作,建成全国第一 条CX—2、W4—6手用丝锥机械加工生产自动线,年产能力270万件,效率提高2倍。 60年代初,在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以技术管理为中心整 顿了企业,制定了《生产技术纲要》,使百分表、卡尺、轻型千分尺等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 光学、齿轮、电动量仪产品试制上了一个档次,自行设计研制的扭簧比较仪填补了国内的空 白。同时,总结出影响产品质量的152项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攻关,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1961—1962年,精简职工1461人。1965年,调往三门峡中原量仪厂250人。1966年,按照一 机部二局的要求,将千分尺车间一分为二,分出职工150人、设备50多台援建了青海机床二 厂的量具分厂(现青海量具刃具厂)。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管理都遭受严重破坏。工业总产值连续10年徘徊在3000万 元左右,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1967年为86.3%,1970年下降到61.5%,其他经济指标都有 下降。1970年,一机部决定哈量具刃具厂向3个“三线”点分迁。以刃具为主迁往陕西风翔, 建立关中工具厂;以量具为主迁往广西,建立桂林量具刃具厂;以块规产品为主迁往三门峡, 建立中原量仪厂。同年9月,按照省革委的要求。在省内宾县建立了“小三线”新甸分厂, 从事刃具产品生产。该厂先后调出生产技术骨干近千人,机床设备600多台,为扩大国内工 具生产做出了贡献。 1978年,以提高质量,发展品种和改善管理做为重点,进行恢复性整顿。至1980年,成 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1.1%,14种产品被评为优质产品;工业总产值完成14117万元,突破了 10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利润总额实现1167.3万元,是前5年平均值的2倍。1982年,按照中 共中央和国务院2号文件的要求,进行以“五项整顿”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整顿。1984年10月, 实行厂长负责制,建立了以厂长为中心的“一长三师”(厂长、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 计师)经营管理系统。 1986年8月,以哈量具刃具厂为龙头,成立有23家工具厂参加的“哈尔滨东方量具刃具 联营公司”,实行联产联销。10月,哈量具刃具厂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只楚镇宫家岛村签 署联营协议,联合投资兴建跨省区的哈量具刃具厂烟台分厂,并将1970年建立的新甸分厂迁 至烟台。总投资1140万元,其中哈量具刃具厂投资623万元。1988年8月整体工程完成,10月 试生产。 “六五”计划期间,国家投资1100万元,新建了卡尺和千分尺车间、仪器机加车间,扩 建第二热处理厂房及刃具分厂的磨制刃具生产线。“七五”计划期间,国家投资3276万元, 开发大型精密量仪,同时建成国内工具行业设备先进,生产能力大的热处理中心。在此期间, 为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为数控机床配套,开发出数控刀具等新产品250多种。 至1990年底,哈量具刃具厂已发展到生产标准刃具、精密量具、精密量仪和数控刀具4 大类322个品种。有26种产品获得国家、部、省优质产品奖。其中量块获国家金牌,百分表、 外径千分尺、万能测齿机获国家银牌。36年中,生产“连环牌”产品5.1亿件,上缴利税 4.1亿元。产品遍布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远销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工具行业 第一创汇大户,被国务院批准为“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1989年,被机电部评为“机械 电子工业百家出口先进企业”。1990年销售总额为10319万元,已连续3年超亿元。 工厂多次获得国家部委和省市的表彰。1956年,被命名为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1979 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大庆式企业”。1986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六好” 企业和省级“先进企业”。1988年,被国家机械委批准为国家“二级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