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电站设备制造业 第三章 电站汽轮机 第二节 高压冷凝式汽轮机 1957年,哈汽轮厂组织了以副总设计师黄致甲、李根深为首的8名工程师、50名技术员、 100名助理技术员,对苏联列宁格勒金属厂提供的高压BK—25—1型汽轮机全套技术进行转化 工作。1958年初投产,9月生产出国内第一台51—25—1型高压2.5万千瓦汽轮机,安装在哈 尔滨热电厂。该机组为单轴、单缸、冲动式,总长7400毫米,通流共19级,末叶长432毫米, 采用喷咀调节,有凸轮配汽机构,转子为挠性转子,前11级为整锻式,后8级为红套叶轮, 与电机端用半挠性联轴器联接。在设计制造2.5万千瓦汽轮机组的同时,对苏联高压5万千 瓦BK—50—1型机组进行了厂化设计,试制成功51—50—1型机组,共生产23台,首台于1959 年7月出厂,安装在辽宁章党电厂。51—50—1型机组与51—25—1型机组相比,其进汽量增 加,通流共18级,末叶片为665毫米,总长为7725毫米,轴承间距为4350毫米,转子毛坯与5 1—25—1型机组完全通用。 1958年,哈汽轮机厂吸取设计生产2.5万千瓦和5万千瓦机组的经验,参照苏联BK—100 —2型10万千瓦机组的技术资料,成功地设计出51—100—2型10万千瓦高压汽轮机机组。该 机组是单轴、双缸、双排汽口、冲动式,分高压缸、中压缸两部分;高压转子由高压缸的两 个轴承支持,低压转子由低压缸内的两个轴承支持,均为挠性转子;通流部分共有25级,前 11级为整锻式,后14级为红套结构;低压为正反分流结构,有2×5(10)级,两个排汽口排 出的蒸汽流到两个冷凝器;末叶片为665毫米,高低压转子以半挠性联轴器联接;调节级为 双列复速级,调节系统采用机械液压式,主油泵为离心式,盘车采用蜗轮蜗杆结构。1960年 首台51—100—2型机组试制成功,安装在北京高井电厂。1963年底,国家科委决定将该机列 为中间试验项目。1964年4月,将机组运回厂内进行完善化处理。在主机本体的127个部套中 改进设计39个,新增5个,全部完善工作于1965年10月完成,重新安装于高井电厂。该型机 组共生产7台。 从1961年开始,哈汽轮机厂由仿制阶段步入了改型设计阶段。在原有机组作为参考的基 础上,许多主要的部件采用了自行研制的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为提高5万千瓦与10万 千瓦机组的性能,工厂技术人员将51—50—1型机组改为51—50—3型机组;将51—100—2型 机组改为N100—90/535型机组。51—50—3型机组是单缸、单轴、冲动式,转子有22级,前 17级为整锻式,后5级为红套结构。N100—90/535型机组是单轴、双缸、双排汽、冲动式。 两种新型号机组进汽参数与前两种机型相同,但结构要素已有较大的变化。通流部分,两种 机组均采用了国内新研制的叶片型线。尤其是末叶片,采用了优化设计的新665毫米叶片, 经过空气动力性能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拱型围带是在汽轮机设计上采用的新结构,经 过模拟试验,它成功地应用到5万千瓦、10万千瓦及以后设计的大型汽轮机上。由技术人员 研制成功的革—Ⅰ型调节阀,是一种小提升力,甚至无提升力的调节阀,取代了原来的调节 阀。排汽缸型线结构,是工程技术人员自行研究的成果,经过充分的空气动力性能试验,排 汽损失系数为0.62,达到了当时国内外先进水平。三油楔轴承研制成功,为汽轮机设计提 供了新的轴承形式,给用户多了一个选择轴承的机会。射水抽气器的研制成功,很快地取代 了老的抽气形式,给辅机系统的设计注入了活力,为电站的安装、运行、检修带来了方便。 51—50—3型机组共生产9台,首台于1966年10月安装在太原第二电厂。N100—90/535型机 组生产41台,首台于1972年4月安装在四川豆坝电厂。 至1990年,哈汽轮机厂为31个电厂提供高压汽轮机70台、512.5万千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