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电站设备制造业 第三章 电站汽轮机 第四节 亚临界冷凝式汽轮机 一、60万千瓦汽轮机 1972年8月,一机部、水电部决定成立联合设计组,组织全国同行业进行联合攻关,开 展60万千瓦机组的设计工作。后因国家决定从国外引进技术,停止了设计和生产准备工作。 但1米长叶片的研制获得了成功,走出了中国自己发展长叶片的道路。 1980年9月,由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和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西屋公司签订 引进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制造技术合同。按国内分工,哈汽轮机厂先以生产60 万千瓦机组为主。从1981年起,工厂相继派出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赴美国西屋公 司对30万和60万千瓦机组的生产组织和工艺进行考察和学习,并消化和转化技术软件。 首台N600—16.7/537/537型60万千瓦机组于1986年12月试制成功,安装在安徽平圩 电厂,1988年12月并网发电。该机组是亚临界、中间再热、单轴、四缸、四排汽冷凝式汽轮 机,是一台考核机组。它由四个积木块式组合而成,即BB034、BB051和两个BB074。BB034为 单流高压部分,BB051为双流中压部分,BB074为双流低压部分。通流部分总共57级,高压单 流11级,中压为双流2×9(18)级,两个低压部分各为双流2×7(14)级。末叶片工作部分 高度869毫米,高、中、低(Ⅰ)、低(Ⅱ)四根转子均为整体转子,以刚性联轴器和两根 中间轴相互联接。每根转子有两个轴承支持,推力轴承在高压转子的后部,为转子的死点。 蒸汽通过高压调节联合阀进入高压缸,再热蒸汽通过中压调节联合阀进入中压缸。自动控制 及仪表包括:DEH数字功频电液调节系统,TS1汽机本体监视仪表,ETS危急保护跳闸装置。 首台60万千瓦冷凝式亚临界汽轮机试制成功,是中国跨入世界大功率汽轮机制造先进行 列的重要标志。 二、30万千瓦汽轮机 1986年6月,哈汽轮机厂根据机械部“关于东北地区30万千瓦机组开发工作的批复”, 参照30万千瓦机组的资料,结合本厂的实际情况,优化设计出N300—16.7/537/537型30 万千瓦汽轮机。1990年试制成功,安装于广东省珠江电厂。 优化设计的30万千瓦机组,较考核机组有较大的改进:通流部分采用可控涡方法设计, 末级叶片高度改为900毫米,次末级叶片改为拱型围带的低压模块,全部动叶片采用自带围 带成圈联接结构,全部动叶片和静叶片采用扭叶片。改进后,提高了国产化率,减少了国外 配套件和原材料的进口,在经济性方面比上海汽轮机厂生产的第一台30万千瓦考核机组的效 率提高1.2—1.35%。考核机组的考核试验热耗值1930千卡/千瓦时(8080.5千焦耳/千 瓦时),而优化后的30万千瓦机组的热耗值仅为1900千卡/千瓦时(7954.9千焦耳/千瓦 小时)。 N300—16.7/537/537型30万千瓦机组是亚临界、中间再热、单轴、二缸、二排汽冷 凝式汽轮机。机组由二个积木块即BB0243和BB074组成。前者为一个反向单流高压部分和一 个正向单流中压部分组成的高中压合缸积木块;后者为一个双流低压部分积木块。 哈汽轮机厂随着“七五”计划期间技术改造的成功,实验基地的建成,测试手段和加工 能力的提高,在完成30万千瓦机组的优化设计的同时,对60万千瓦考核机组进行了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的60万千瓦机组仍为亚临界、中间再热、四缸、四排汽、单轴冷凝式机组,末叶片 为800毫米,全机总和为3200毫米,在最大工况时,保证热耗值7906.8千焦耳/千瓦小时。 与优化设计的30万千瓦机组组成通用的系列化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