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文化娱乐场所 第八篇 文化娱乐场所 哈尔滨较早的文化娱乐场所是1898年中东铁路管理局总工厂和中东铁路在上号(香坊) 修建的2个临时性的俱乐部,但紧步其后尘的是希尔科夫戏厅、滑稽剧场、阿穆尔军区俱乐 部、商务俱乐部、乌克兰俱乐部、莫代尔戏园等众多的俄国人及犹太人开设的演出场所。外 国商人为了赚钱,允许中国民间艺术进入场地,却不许中国贫民靠近一步。 开埠后,有识的国人商客也觉察到兴建剧场是笔好的买卖,从1908年起,逐渐在人口密 集的傅家甸闹市建起多处“茶园”,以卖茶为主,演戏为辅,观众一边品茗,一边聆曲。为 招揽茶客,园主出高额聘金从外埠各地邀来名伶,哈埠观众大开眼界,使得“茶香、水开、 角棒”的名声流传于街头巷尾。 茶园的兴起,使哈埠戏曲活动日臻活跃。一些大僚富商们也开始修建剧场,几年中建筑 起东四家子大舞台、天仙第一大舞台、中舞台、华乐茶园等较为庞大的剧场,这些剧场建筑 质量低劣,安全系数小,加上多以木板结构,许多剧场都遭火灾袭击,多者达三四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哈尔滨的演出场所有了发展,尤其是对旧式剧场进行了大规 模的改造、翻建,不仅增强了这些旧式建筑的牢固性,而且还增加了美感和观众座席的舒适 感。同时又建起了许多新型的现代化综合性的剧场。如东北农学院礼堂(黑龙江省中医学院)、 哈尔滨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北方大厦剧场及各大机关、工厂、企事业俱乐部数十座。 自60年代以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先后建起了黑 龙江省展览馆剧场、松江拖拉机制造厂文化宫、哈尔滨市二轻局文化宫、哈尔滨绝缘材料厂 文化宫、黑龙江省北方剧场、哈尔滨话剧院剧场等大型演出场所10余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哈尔滨市内的演出场所更加现代化,并向着文化娱乐、消遣的综合性发展。至1990 年末,哈尔滨市以戏剧演出活动为主,以文化娱乐、消遣性综合活动为辅的演出场所,多达 100余座,逐步向多功能的文化娱乐场所转化。 这些新型现代化剧场,在建筑规模、内部装修、座席安排、声光设备、舞台工作条件和 剧场防火及卫生设施都比较先进。由于强化管理,这些新型的现代化剧场成为哈尔滨市文化 艺术的窗口,在接待国内外文化艺术团体,丰富哈尔滨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贡 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