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舞台艺术 第二章 评 剧 第二节 专业评剧团体 一、哈尔滨评剧院 哈尔滨评剧院,1947年成立,位于道外区南十六道街222号。 始称哈尔滨剧院,以演评剧为主,兼演京剧。1953年改专演评剧的国营艺术表演团体, 易名哈尔滨市评剧团,1986年改为哈尔滨评剧院。先后隶属东北文化艺术协会、市文教局、 市文化局。 首任院(团)长王家乙,历任团长张韧、姚佐、刘炎。主要编导及主要演员:许伯承、 赵篱东、姜洪、王和、周一仆、曲涤非、凡今航、郭艺、任洪广、许瑞祥、小葡萄红、曹克 英、金开芳、李放、喜彩苓、刘小楼、郭砚芳、李子巍、萧丽华、王万良、赵洪恩、筱彩凤、 方洪祥、尹玉山、喜彩燕、赛玉霞、筱达子等。 哈尔滨剧院成立之初即把哈尔滨零散评剧艺人组织起来,改善评剧艺人的生活条件,加 强评剧剧目的改造和创新,使评剧艺术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随后,排演了《白毛女》、 《血泪仇》、《王贵与李香香》、《折聚英》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1948年金开芳、黄晶、 曹克英、夏青(小葡萄红)等随军南下后,喜彩苓、刘小楼等主要演员加盟哈尔滨剧院,排 演了一批观众喜闻乐见的评剧剧目。 市评剧团成立以后,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相继排演了《白蛇传》、《人面桃花》、 《情探》、《柳毅传书》、《屈原》、《陈妙常》、《石玉兰》等几十部传统及现代剧目。 其中许伯承创作改编的《白蛇传》获1953年东北地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 演出奖,喜彩苓、刘小楼、李子巍、凡今航、任洪广、张春荣、喜彩燕分别获优秀表演奖、 表演奖、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及伴奏奖。为提高评剧艺术质量,中共哈尔滨市委派刘相 如参加《陈妙常》、《白蛇传》、《人面桃花》等剧目的导演工作,赴关内演出,受到好评。 1956年奉命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进行慰问演出, 受到朝鲜军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热烈欢迎。1957年由团长章子冈、副团长兼艺术指导刘相 如、秘书长张韧率领“中国哈尔滨评剧团”赴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了《白蛇传》、《人 面桃花》、《小姑贤》等剧,受到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主席的接见。 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市评剧团先后创作演出大批传统剧《乾天剑》、《窃符救赵》、 《打瓜招亲》及现代剧《满庭芳》、《南海长城》、《一颗滚珠》、《三个红领巾》等,并 自办科班培养学员,组成了以马银珠、胡凤兰、刘玉杰为主要演员的青年演出队。“文化大 革命”中,演出创作一度停滞,局限于移植京剧“样板戏”。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老演 员焕发了艺术青春,喜彩苓、郭砚芳、刘小楼、李子巍、喜彩燕等重登舞台,恢复上演了 《白蛇传》、《杨乃武与小白菜》、《三看御妹》、《金沙江畔》等数十部剧目。同时一批 青年演员相继崛起,赵三凤、孙继斌、朱凤云、徐广琴、侯君辉、李儒林、张洪琴等分别在 《蝶恋花》、《台湾剑客》、《聂小倩》、《秦英征西》、《民警家的“贼”》、《小店》、 《毛驴车夫的喜事》、《张志新》、《樱花颂》、《沧海作证》等剧中承担主要角色。其中 《民警家的“贼”》于1981年晋京演出,获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优秀演出奖和剧 本创作奖。《风流小狐仙》参加1987年省首届天鹅艺术节,获荣誉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 片厂将《风流小狐仙》一剧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发行于全国。 1990年应文化部邀请,新编现代评剧《半月沟》赴济南为“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八 届年会”演出,获文化部授予的“坚持编演现代戏成就显著剧团”称号。5月参加“黑龙江 戏剧晋京展览演出”,再次获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黑龙江戏剧晋京汇报展演剧 目纪念奖”。 二、黑龙江省评剧院 黑龙江省评剧院,1950年12月5日成立于牡丹江市,1951年迁入哈尔滨,位于道外区北 三道街109号。 始称松江省文联评剧团,1953年改称黑龙江省评剧团,1990年改为黑龙江省评剧院。先 后隶属松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文化局。 首任团长王一忠,副团长黄跃山。主要编导及主要演员:吴家莱、黄跃山、杨振邦、李 金声、刘萤、郑海龙、吴素舫、碧燕燕、姜丽娟、郑敏、高素秋、夏斌音、齐连兴、徐汉文、 芦吉祥、马兆禄、张丹、张选、宋桂兰、于淑贤、崔汝囡、马会民等。 黑龙江省评剧院组建40余年,共演出大、中、小剧目300多部,其中创作历史剧和现代 剧目近50部,改编、移植、整理古装戏和现代剧目50余部。在创作演出中锐意出新,研究影 腔,吸收西路评剧、河北梆子、蒲剧等剧种之长,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演唱风格。1953 年参加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葡萄与嫁妆》,吴素舫获优秀表 演奖。1956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的《花木兰》、《千河万流归大海》 两剧,分别获剧本、导演、音乐、舞美奖和优秀表演奖、表演奖。1959年赴福建前线慰问演 出3个月之久,并在上海为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演出《茶瓶计》,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和肯定。 此外还多次为省内重要会议、外国首脑、中央领导人演出,并巡回演出于福建、杭州、上海、 南京、辽宁、吉林及省内各地市、县、乡镇、工矿、林区、边防哨所。由于长期坚持上山下 乡为基层群众演出,坚持演现代戏和勤俭办团,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文化大革 命”中被撤销,部分人员并入哈尔滨市评剧团,大部分人员到农村插队落户和到工厂参加劳 动。1972年恢复,先后移植排演样板戏《龙江颂》、《杜鹃山》及《苗岭风雷》、《铁流战 士》、《啼笑姻缘》、《夜半歌声》、《贼老爷》、《血溅乌纱》、《少奶奶的扇子》等剧 目。80年代又演出了《谁是强者》、《女伯乐》、《宋庆龄和孩子们》、《泪美人》。其中 《泪美人》连续演出300余场,受到省文化厅的奖励,并参加1985年度黑龙江省直表演团体 汇报演出,获得奖励。同年赴天津市塘沽区演出现代儿童评剧《小侦察》,受到文化部少儿 司领导的高度赞扬,赠送题为“化做春泪更护花”锦旗一面。1988年与哈尔滨评剧院合排评 剧电视连续剧《塞外悲歌》,获东北三省“金虎杯”二等奖;此后又与哈尔滨评剧院合排大 型现代评剧《悲天曲》,参加在沈阳举办的“振兴评剧交流演出大会”演出,获多项奖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