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群众文化 第五篇 群众文化 20世纪20—30年代,哈尔滨开始有民众教育宣讲馆所、民众文化协会。1946年哈尔滨解 放以后,群众文化活动都发挥了作用。市群众艺术馆、市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以及 各区文化馆、站举办的各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政府、工会、青年团、妇联等有关部门所设置的群众文化企 事业单位,按照业余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大量的组织与辅导 活动,培养建设了一支业余文化大军。在这支队伍的带动下,哈尔滨市的群众文艺创作和演 出活动经久不衰,在省内外有着较大影响。 在历届全国各种群众文艺调演、汇演活动中,哈尔滨市群众文艺节目都名列前茅,涌现 出一批优秀作品。市群众艺术馆挖掘整理和加工提高的民间舞蹈《高跷摸鱼舞》,被文化部 选调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活动,博得世界各国 青年艺术工作者和苏联党政各界的高度评价,联欢节专刊还选登演出剧照和文字介绍,为祖 国争得了荣誉,开创全国群众业余文艺节目出国参加世界性演出之先河。 1958年群众性高唱革命歌曲和“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引起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安徽 省召开的“全国音乐工作座谈会”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哈尔滨之夏”的名称,不径而走, 传遍全国,紧接着上海搞了“上海之春”,广州举办了“羊城音乐花会”。蜚声中国歌坛的 歌唱演员李双江就是在“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中初露锋芒的尖子人才。 名噪大江南北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深受全国文艺界的欢迎。年复一年,一届胜过 一届地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传统活动,对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哈尔滨市历年春节期间的群众性秧歌、灯展活动,丰富多彩,许多归国探亲的港、澳同 胞,情不自禁地一同扭秧歌、欣赏灯展。 热爱美好的景物、自然风光,是哈尔滨人心灵上的一大特色。吉林、成都、哈尔滨市曾 联合举办摄影展览,观众达10万人次。80年代中期,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牛年摄影大奖 赛》的哈尔滨市创作组,在20多个奖项中,获得了1个三等奖、3个鼓励奖、1个纪念奖。在 省第十三届摄影艺术展览作品中,哈尔滨的《渔光曲》荣获摄影作品金牌奖。在改革开放的 大潮中,市群众艺术馆还同四川省和成都市群众艺术馆联合举办了摄影、美术、剪纸艺术展 览。 群众性交谊舞、迪斯科舞活动,在80年代末期很活跃,已成为广大群众的一项重要的业 余文化娱乐活动。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同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了“1985年交谊舞大奖赛”,推 动了这项活动深入开展。 为加深音乐界的友谊和联系,交流演唱艺术,多次在哈尔滨音乐厅举行“音乐沙龙”活 动,博得众多业余和专业的词曲作者、歌手的积极参与。 哈尔滨市企事业文化艺术活动,常年坚持,先后培养了众多造诣较深的艺术人材,被输 送到祖国各地艺术表演团体,为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