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有色金属加工 第一章 铝镁材 第三节 管 材 哈尔滨市铝、镁及其合金管材由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挤压分厂于1956年开始生产。年生 产能力900吨,当年生产铝管材49吨,成品率36.4%。1957年,挤压分厂自制1台1.5吨管 材拉伸机,增加了小规格管材的产量,解决了国内航空工业对小规格导管需求量增大而挤压 管材生产线小规格管材设计能力低的矛盾。当年铝管材产量194吨,成品率39.8%,分别比 1956年增长3倍和3.4个百分点,满足了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 60年代初,试制成功火箭本体所需的箱体导管和发动机用天线管,并开始研制技术难度 很高的铝制波导管材,使管材的品种不断增加。1964年,挤压分厂参阅国外资料,自制1套 中频退火设备,采用感应加温和喷水冷却的新工艺,解决了LF21 波导管材大晶粒废品的质量问题,使管材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当年生产管材777 吨,是1956年的15.9倍,成品率达49%,比1956年提高12.6个百分点。1966年,冶金工业 部决定从挤压分厂调出1台轧管机支援内地建设,管材的生产能力降低。同年开始的“文化 大革命”严重干扰了管材的生产,产量一直徘徊不前。 70年代初,对冷轧管机组进行全面改造,实现电动无极送料,有效地提高了轧管机组作 业率。1976年,挤压分厂自制1台液压可调15吨拉伸机,稳定了异型管的产品质量,满足了 军事工业发展的需要。并自制1台自动终断无屑切管机,实现轧管机组生产自动化,减轻了 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品种达到17个,规格达649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管材生产迅速发展。1979年,各种加热炉实现可控硅控制, 加热温度稳定,温差小,烧损废品减少。轧管机也改用可控硅控制,操作平稳、准确,提高 了管材的产量和质量。当年,管材产量1277吨,为建厂以来最好水平,成品率56.3%,为 1961年以来最好水平。1980年,LF51管材、风动工具管材、纺织芯子管材及火箭管材荣获黑 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当年生产管材1768吨,成品率达58.8%,分别比1979年提高38.5% 和2.5个百分点。 1982年,历经20年艰苦研制和攻关、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铝制波导管材终于试制成功,并 投入批量生产。其机械强度高,表面光洁度好,腔内尺寸精度达到3‰毫米,解决了电子工 业发展的急需。1984年,农业喷灌管荣获国家银牌奖。1985年,LF51管材、风动工具管材、 纺织芯子管材及火箭管材分别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优质产品称号和优秀名牌。当年, 管材产量已达2559吨,成品率62.2%,分别比1980年提高44.7%和3.4个百分点。 1986年,铝合金挤压制品销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大职工为提高管材产品的市场占有 率,努力开展攻关活动,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波导管的生产工艺,产品精度提高到2级;采用 软氮化处理法制造模具,提高了管材的外观质量,并努力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民用产品市场。 在国家军工产品产量计划锐减的情况下,管材生产未出现大的波动,管材年产量始终保持在 1700吨左右。1990年,管材产量达1769吨,为投产当年产量的36.1倍,成品率达61.5%, 比投产当年提高25.1个百分点。品种和规格分别为48个和1460个,比1976年分别增长182.4% 和125%。 哈尔滨市除东北轻合加工厂生产铝、镁及其合金管材外,黑龙江铝材厂和哈尔滨有色金 属制品厂也在70年代安装了水压机,建立铝管材生产线,分别形成年300吨和500吨的铝管材 生产能力,可生产直径6—90毫米的铝管材。由于装备、技术落后和排产任务不足等原因, 两厂铝管材的生产一直没有达到设计能力。 哈尔滨市采用挤压工艺生产铝、镁及其合金管材,主要生产设备有1620吨油压机1台, 3500吨水压机1台,1500吨水压机1台,600吨立式水压机2台,75XПT55、75XПT32等轧管机 10台,管材拉伸机7台,直径2.85米、炉膛有效高度17.5米、深度为18米的立式淬火炉2座 以及张力矫直机、辊式矫直机等精整设备和配套的热处理设备。可生产直径6—120毫米、壁 厚1.0—32.5毫米的1460个规格的管材。其生产工艺是: 铸锭加热→一次挤压→切断→车皮镗孔→加热→二次挤压→拉矫切头尾→检查→毛料退 火→冷轧→端头加热→减径→淬火→整径→矫直→取样→切成品→检查→包装入库→交货 1956—1990年,哈尔滨市累计生产铝、镁及其合金管材42939吨,其中东北轻合金加工 厂的产量40939吨,占95.3%。 显示原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