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有色金属加工 第三章 铜材与钨钼材 第一节 铜型材 哈尔滨市铜型材的生产始于1968年。1967年,位于太平区南元三道街的哈尔滨市东风冶 炼厂隶属关系由哈尔滨市太平区手工业管理局划归哈尔滨市第二轻工业局日用五金公司。为 给制锁行业配套,工厂于1968年开发HPb59—1铅黄铜棒新产品。新建厂房600平方米,自制并 安装功率6.5千瓦钢丝绳牵引拉拔机2台,15吨切头机1台。利用回收的废杂铜做原料,经以 焦炭为燃料的土炉熔炼后,用砂模浇铸成棒坯,拉拔后切头,制成直径8—14毫米的圆棒材, 供锁厂制造锁芯,年生产能力50吨。 1978年,工厂隶属关系划归哈尔滨市第二轻工业局制锁公司。工厂为扩大生产能力,于 1979年新建1栋700平方米厂房,安装1台300千克感应电炉取代土炉熔炼,新增1台链式拉拔 机,使锁芯用铜棒材的年生产能力达到300吨,成材率平均为66%,每年实际产量100—200 吨,至1990年累计生产HPb59—1铅黄铜棒1563吨。 哈尔滨市生产铜型材的另一个主要企业是哈尔滨有色金属冶炼厂。1958年建厂的哈尔滨 有色金属冶炼厂一直以电解铜和铜合金锭为主导产品。1971年,为开展产品的深加工和满足 市场对铜型材的需求,经哈尔滨市冶金机械工业局批准,从哈尔滨轧钢厂调入轧辊直径206 毫米热轧机1套,RJX—60—9箱式加热炉1台,自制3吨冷拔机2台,组建铜型材生产线,利用 自产的铜合金锭为原料,开始试制HPb59—1铅黄铜棒和H62黄铜棒,产品是直径8—20毫米的 圆棒及少量六角和方型棒材,年末试制成功,1972年正式投产。生产工艺是将废杂铜放入300 号坩锅中熔化,经配料调整成份,炉前化验达到一定合金牌号成份后,在糠模中浇铸长1.2 米、宽40毫米、厚45毫米的方棒,冷却后在加热炉中再加热,经轧辊直径206毫米热轧机轧制 成圆棒材,经扒皮延伸制成拉制棒材,再经8辊或6辊矫直机矫直,在长4.5米、宽950毫米的 燧道式退火炉中进行退火处理,然后检查入库。 铜型材生产线投产后,由于300号坩锅容量小,每炉只能熔炼200千克合金锭,产量很低。 糠模浇铸工艺落后,成品率只有40%左右。人工浇铸,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产品质量差。 轧辊直径206毫米热轧机只能轧制直径8—20毫米的棒材,产品规格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陈 旧的设备和落后的工艺严重阻碍工厂铜型材生产的发展,投产当年产量只有14吨,就是最好 水平的1975年产量只有96吨,合格率不到85%,从未达到年产百吨的水平。 1976年,对铜型材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新建厂房690平方米,安装5吨双梁桥式起重机 1台,安装3座容量为600千克的工频感应电炉,取代300号坩锅熔炼铜合金,每炉产量由过去 的200千克提高到600千克,安装2列6架轧辊直径300毫米的轧机,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加 热炉由60千瓦箱式电炉改为半煤气隧道式加热炉。浇铸方形铜棒由过去的1种规格扩大到边 长为80毫米、70毫米、40毫米和30毫米4种规格。并安装2台爪式收线机及配套设备,可生产 直径6—8毫米铜线材。改造后,铜型材生产能力扩大,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规格增多。1977 年产量突破百吨,达162吨,产品合格率为87.9%,分别比1972年提高105%和7.9个百分 点,从此,产量逐年增长。1985年,哈尔滨有色金属冶炼厂铜型材产量为701吨,产品合格 率为94.42%,分别比1977年提高33.3%和6.52%,产品增加到直径6—50毫米的圆型棒 材和线材以及相应尺寸的方形和六角形棒材28种。 1986年,工厂为彻底解决工频感应电炉糠模铸棒的空心缺陷和轧辊直径300毫米轧机的 轧制折叠缺陷,决定采用挤压工艺取代轧制工艺生产铜型材,投资1312万元建设铜材挤压生 产线。3月,轧制铜型材停产,拆除冷拔厂房和轧辊直径300毫米热轧机,新建800平方米厂 房,并签订了引进铜材挤压机的合同。1987年,从日本宇部兴产株式会社引进的具有国际80 年代先进水平的1250美吨铜材挤压机运抵哈尔滨市。市政府为利用国营龙江电工厂的厂房、 场地、熔铸条件和哈尔滨有色金属冶炼厂的技术装备,实现优势互补,建立哈尔滨铜材生 产基地,决定将引进的1250美吨铜材挤压机连同哈尔滨有色金属冶炼厂的5台冷拔机、2台矫 直机、2台轧头机、3台空气锤、1台桥式起重机和1台锯床移地安装到国营龙江电工厂熔铸分 厂原有厂房内,采用股份联营的方式建立哈尔滨铜厂,总投资1624万元。利用国营龙江电工 厂熔铸分厂的熔铜铸锭能力,采用挤压工艺生产铜型材,基本形成年3500吨铜型材的生产能 力。当年,哈尔滨铜厂正式投产,可生产HPb59—1铅黄铜和H62黄铜棒材,直径8毫米紫铜和 黄铜圆盘条,直径46毫米、壁厚4毫米的黄铜和紫铜管共6个品种18个规格的产品,成材率达 95%,产品合格率100%。主要生产工艺是: 上料→加热→挤压→整形→锯切→检查→包装→成品入库 哈尔滨铜厂成立后,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军工产品与铜型材产品发展规划上的矛盾和缺 少股份制联营的完备法律规范等原因,配套建设和生产发展十分缓慢,至1989年6月才累计 生产铜棒材430吨,20个月的合计产量才达到年生产能力的12%,于1989年7月停产,设备封 存。 1990年初,哈尔滨有色金属冶炼厂根据市场调查,决定投资110万元,利用已停产4年的 铜材车间安装上引式连续铸造机生产无氧圆铜杆。主要设备有70千瓦联体熔化炉1座,上引 式连续铸造机1台,5连续拉拔机1套,6连续活套式拉丝机1套,4连续活套式拉丝机1套,自 制3吨单梁起重机1台,外购3吨叉车1台。于5月安装调试完毕,一次试车成功。原料是1号电 解铜,产品是直径14毫米、盘重1.5—2吨、含氧量小于20PPM的无氧圆铜杆,各项技术指标 达到GB3952·2—89国家标准,当年生产341吨。生产工艺是: 电解铜熔化→牵引→收线→拉拔→检查→计量→成品入库 哈尔滨生产铜型材的另一个主要企业是位于道里区安宁街的哈尔滨铜材厂,它成立于19 79年,经10几年的发展,至1990年,占地面积9616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289平方米,固定 资产原值178万元。工厂隶属道里区兆麟街道办事处。主要设备有14台套,可生产纯铜排、 梯排、稀土铜排和纯铜棒等产品,年生产能力600吨,1990年生产各种铜型材193吨,产品各 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1968—1990年,哈尔滨市累计生产铜型材7259吨,其中哈尔滨有色金属冶炼厂的产量占 62.4%。 显示原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