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管 理 第四章 科学技术管理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金代采矿冶铁业已有一定规模,尽管采用的是笨重的体力劳动,也造就了一批具有专业 知识的人才。沙俄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在修筑中东铁路时,在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 建设的炼钢和轧钢生产线,已应用近代冶金科学技术,建立起一支专业生产队伍。 现代冶金科学技术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1954年,国家投资建设的东 北轻合金加工厂引进苏联的设备和全套先进技术,培养了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支有色金属工业 的职工队伍。对哈尔滨市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958年哈尔滨市冶金工业局成立时,就设置技术科和有色金属处,从事钢铁和有色金属 工业的科学技术管理,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地方冶金工业的管理人才。“大跃进”和“大办钢 铁”运动开始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以及许多违背科学 规律的做法,不仅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也打乱了刚刚建立起来的管理秩序。1964年, 哈尔滨市冶金机械工业局根据国家科委发布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 制订《哈尔滨市冶金科学技术发展要点》,开展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制。正当冶金科技工作 开始走上正轨时,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管理制度被废除,大批科技人员被下放劳 动,科技队伍受到冲击,冶金科技事业受到摧残。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哈尔滨市冶金科技战线的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市 冶金工业局设置科技处,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管理。1979年成立哈尔滨市冶金研究所,专门从 事冶金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开发,而后又相继改组和成立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科研所, 哈尔滨轧钢厂轧钢技术研究所和哈尔滨钢管厂新产品研究所。至1990年,哈尔滨市已建立起 一支素质较高的冶金科学技术队伍,共有1995人,其中东北轻合金加工厂1005人,地方冶金 系统外的冶金企业305人,地方冶金系统内685人。地方冶金系统内,高级工程师38人,工程 师120人,助理工程师150人。形成1个较完整的科技管理系统,包括科技情报与信息、新产 品研制与开发、新工艺研究与攻关、新技术推广与应用、技术革新、学术交流与标准化管理, 推动了冶金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使冶金生产由解放初笨重的体力劳动走向机械化、自动化、 专业化、现代化大生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