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中国民主建国会哈尔滨市委员会 第二章 协助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 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在全市私营工商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缺乏了解, 不愿意合营,消极经营,以致生产滑坡,营业额下降。11月,民建总会在北京举行全体委员 会议,要求会员认真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贯彻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民建市筹备处根据民建 中央全体委员会议要求,组织会员学习总会下发的学习材料,并结合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建会员除参加工商界固定学习外,还组织业余互助小组,每周 学习两次,力求学深学透,加深对政策的理解。 1954年,私营工商业因某些原料供应不足,生产萎缩,营业额下降。一部分工商业者埋 怨政府实行限制、改造政策。民建市筹备处及时组织会员进行学习,使大多数会员认识到国 家前途和个人的努力方向以及民建会员在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中应起的作用,积极经营,主动 降低成本,不计利润,创造条件争取公私合营。民建会员经营的大型工厂全部要求公私合营。 1955年3月,工商业者中民建会员39人,有16人的企业已纳入公私合营,占民建会员总数的 41%。其中工业界会员30人,纳入公私合营的12户,占40%;商业界会员9人,纳入公私合营 的4户,占44.4%。4月,民建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指出:“一定要以国家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总任务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应负起协助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完成社会主义 改造的特殊使命,团结、教育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要培养本会所 属工商业者,成为在改进生产经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的骨干分子”。民建市筹委会认 真传达代表大会精神,深入学习大会文件,讨论民建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特殊使命,使会员 进一步加深理解国家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方针、政策,提高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责任感。 10月,毛泽东主席邀集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会委员座谈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希望私营工商业者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掌握自己命运,进 一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把自己从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接着,《人民日报》 发表《统一认识,全面规划,认真地做好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工作》的社论。民建市筹委 会组织会员带头学习并协助省、市工商联传达学习毛泽东主席的指示,通过会员向全体工商 业者进行宣传。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由于中共各 级党委和各级政府的积极工作,使工商业者普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大势所趋,接受改造是唯一的出路。 1956年1月,全市公私合营进入高潮,市工商联以执委为核心,组织市工商界推动资本 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队,大部分民建会员参加了工作队,其中任大队长的4人,小 队长数十人。为使民建会员更好地参加改造工作队工作,民建市筹委会专门召开会议,要求 工作队员在工作队的领导下,协助工商业者认真做好清产核资、人事安排和经济改组等工作, 努力做到生产、合营两不误。大多数民建会员积极工作,宣传政策,以身作则,执行“以大 带小”、“以先进带落后”的政策,组织同行业者集体进行公私合营申请;认真负责、实事 求是地进行清产核资,处理企业债权债务,给工商界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全行业合营创造了 有利条件。在合营过程中,民建会员不仅没有抽逃资金情况,而且还有29人各增加投资万元 以上,占当时纳入公私合营工商业者会员的35.8%。22日,全市工商界两万余人集会游行, 敲锣打鼓,庆祝全市私营工商业全部纳入公私合营,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使命。为调 动会员积极性,绝大多数民建会员被政府安排为企业股长以上职务。随着企业性质和个人社 会地位的变化,特别是公私合营后,工业生产急剧上涨,商业营业额大幅度上升的情况,民 建会员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有很大变化,大部分民建会员守职尽责,主动争取公方领导, 发挥自己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才能。为进一步发挥民建会员在企业改造的基础上加强自我改造 的带头作用,组织全体会员进行自我鉴定,并在鉴定的基础上分别制订个人改造规划,教育 会员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发挥过去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勤俭办企业的传统,学习工人群众 忘我劳动,艰苦奋斗精神。中共中央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后,进 一步激发会员的光荣感和政治责任感,促进会员思想改造和公私共事关系的发展。为进一步 提高会员政治觉悟,组织会员79人,分别到市工商界业余政治学校和省社会主义讲习班学习。 召开全体会员座谈会,交流搞好生产经营和公私共事关系的经验。根据中共八大提出要集中 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精神,再次召开全体会员 座谈会,对搞好生产经营和公私共事关系作出成绩的会员进行表彰,推广他们的经验,使生 产经营和公私共事关系日益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