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1898-1948年哈尔滨人口 第二章 人口构成 第六节 人口职业构成 一、1931年前人口职业构成 1931年之前,哈尔滨人口职业状况统计资料,一是1927年哈尔滨特别市《人口职业及学 童调查表》,统计范围为哈尔滨全境人口的五分之一;二是1929年和1930年东省特别区《现 住中外人口职业统计表》,统计范围大于哈尔滨,哈尔滨人口占其中的二分之一。这3份职 业状况统计基本上反映了哈尔滨人口职业的一般状况。 上述3个年份人口职业状况统计对象是包括儿童和老年人在内的全部人口。在职业统计 的17个分类中,生徒(学生)和无职业两项不属于在业人口。3个年份的在业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重在64—68%之间,不在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1—35%之间。1927年哈尔滨特别市 在业人口比重低于1929和1930年东省特别区在业人口比重,是由于东省特别区包括中东铁路 沿线的农村,农业劳动力在业人口比重高,使整个人口在业比重升高。 生徒包括学生和学徒。生徒在总人口中的比重,1927年哈尔滨特别市为19.50%,1929 年和1930年的东省特别区分别为9.34%和9.81%。哈尔滨特别市的生徒比重是东省特别区的 一倍,是由于东省特别区的农村人口比重高,农村儿童就学率低,又很少有学徒。哈尔滨特 别市居市区中心,儿童入学率高。 无职业一项包括学龄前儿童、老年人和从事家务的妇女,也包括劳动适龄的无业人口。 由于包括的人口范围超过了劳动适龄人口界限,因此无职业人口的比重较高。1927、1929和 1930年分别占总人口比重为16.04%、22.33%和22.48%。由于无职业人口中,主要是从事 家务的妇女,因此,无职业的妇女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远比无职业男性人口占男性总人 口的比重高得多。1927年哈尔滨特别市无职业妇女占女性人口总数的28.04%,男性仅占8.51%; 1929年无职业妇女占40.80%、男性为10.95%;1930年无职业妇女占39.31%,男性为11.80%。 哈尔滨特别市无职业妇女占女性人口比重低于东省特别区,是由于城市妇女文化素质较高, 就业机会多。 在业人口中的劳力一项是市场上的流动劳动力,无固定岗位,属临时雇佣工,并不是经 常有工可作,是处于有职业和无职业之间的半失业状态。在业人口中这部分人口占的比重很 高。 哈尔滨特别市是城市的中心区,东省特别区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农村。这在就业人口的行 业和职业所占的比重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公务员包括当时的议员、官吏和政府职员。哈尔滨 特别市是政府机关所在地,因此公务员占在职人口比重高于东省特别区。文教卫生,包括教 员、律师、记者、医生和僧侣教徒。哈尔滨特别市所占比重也高于东省特别区。农林牧渔劳 动者所占比重,东省特别区包括农村,因此比重大大高于哈尔滨特别市;工业、矿业、交通 业劳动者,由于哈尔滨是工交集中区,因此比重高于东省特别区。城市的商业服务业发达, 哈尔滨特别市商业在业人口比重也明显高于东省特别区。 由于1927年的哈尔滨特别市和1929、1930年的东省特别区的人口规模和环境同当时哈尔 滨全境人口的规模和环境不尽相同,特别是当时的傅家甸(道外)人口环境十分复杂。因此 哈尔滨特别市和东省特别区人口职业构成状况同哈尔滨全境的职业构成状况之间会存在某些 差异。 二、 日伪统治时期人口职业构成 日伪统治哈尔滨时期,共有4个年度对人口职业状况作过统计,最详细的是1934年《哈 尔滨特别市户口调查结果表》。其余3次统计较简单 ,不过都是以总人口为基数,职业分类 为十大项。 把4个年度的人口职业状况按农牧林水(第一 产业)、工矿交通(第二产业)、商服 (第三产业)分类(不包括无业),4年间人口的职业构成在3个产 业之间基本无变化。19 34年商服比重低,是由于无业人口比重大所致。哈尔滨人口职业的产业结构中工矿交通产 业职业人口比重特别低 ,而商服业比重高 ,反映了当时的哈尔滨主要是一个消费城市。 哈尔滨人口的职业状况中,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职业构成差别很大。中国人由于大多数从 事体力劳动,因此人口职业众数前三位为商业、工业、农牧林业;外国人由于主要从事脑力 劳动,因此其人口职业众数前三位为公务及自由业、商业、家务。“公务”包括官吏、公吏、 雇员、军人;“自由业”包括法律、教育、宗教、医务、文艺、慈善事业等。外国人的职业 众数始终是公务及自由业占第一位,而且比重不断增高,1936年高达25.91%。这是由于哈尔 滨的日本人口增加很快,而日本人大多数是从事官吏、公吏、雇员职业,同时,其他外国人 从事自由业的比重也非常高。 4个年度人口职业状况变动最大的是无业人口。1934年无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4.46%。1 936年下降为15.56%,1937年为7.99%,1938年为15.21%。表面看是就业率上升,失业率 下降。实际上在10类职业中,比重增加最多的是家务一项。1936、1937、1938年3个年度的 统计中,把很大一部分无业人口转为家务,从而视为在业;另增加较多的是其他项,因此, 无业人口比重并非像统计表上下降的幅度如此之大;既或有少部分人从无业到有业,也主要 在“其他”类职业中(“其他”包括差役工人、看门管院杂役、自由日工等),农、工、商 等社会主要职业人口并未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