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师范教育、普通高等教育 第一章 师范教育 第一节 事业发展 1931年《东北年鉴》记载,当年在特区二中设有文科师范专业3个班,在特区女一中设 师范科1个班;还成立1所特区师范专科学校,有美术、体育2个专业,学生61人,教师16人, 1935年停办。哈尔滨早期师范教育很弱,中、小学教师多来自于外省、市。 1934年,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成立“北满特别区师范学校”,当时简称“北师”,是哈尔 滨及北满地区颇有影响的一所4年制学校,任务是培养小学师资。1936年敌伪实行新行政区 划,撤销北满特别区,北师改为“滨江省立哈尔滨师范学校”,学制3年。1938年推行“新 学制”后,又改名为“滨江省立哈尔滨师道学校”,有9个班,394名学生,教职工20人(后 不久撤消),同年,哈尔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附设师道科(学制一年),招收国民高等学校 四年级毕业生,毕业后当小学教师。 1934年,在张道屯开办哈尔滨师道学校,设本科、特修科和训练部,本科、特修科不招 收女生。本科修业年限为2年,招收国高三年级学生;后改为1年,招收国高四年级毕业生。 以后,本科又分为2部分,原本科为第二部,修业年限不变;本科第一部招收国民优级学校 毕业生(小学六年级),修业年限4年。特修科招收国民优级学校毕业学生,修业年限2年。 毕业后的职称是:本科为教谕,特修科为教导。入师道学校的学生都是由伪滨江省内各县及 哈尔滨市推荐,毕业后回原市、县从事小学教育工作。1934—1937年,伪师道学校毕业300 人。1940年以后,每年有13个班级,学生600人。1940—1945年底,学校毕业1800多人。这 时的哈尔滨师道学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出身贫苦。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不少人参加了革 命工作。 伪满哈尔滨师道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所谓“有新意识的教师”,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 敌伪重视在学科设置与教学内容上渗透法西斯奴化教育。1938年以后,师道学校把过去的 “国民道德”课改为“建国精神”课,通过这个学科极力宣扬亲近日本、崇拜日本、推崇日本 大和民族的“惟神之道”。满语科充满了不伦不类的“协和语”,并把日语列为国语。历史 和地理混杂在一起称“地历”,又称“国势”科,宣扬日本“应当”成为东亚的盟主,建设 “大东亚共荣圈”。在师道学校里,实务、实习、勤劳奉仕以及教练都编进了教学计划,大 量教学时间为战时服务的体力劳动所占用。教学上大量增加了“教育报国”之类的内容,只 少量课时用于教授心理学、教育史、教学法概要等师道专业知识。 伪哈尔滨师道学校的课程设置,随着奴化教育的步步深入,于1934、1937、1941年大致 变化了3次。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民主政府接管了当时的松江省第一师范学校。该校是由前 身哈尔滨师道学校改变过来的。原校长及教职员工全被留用,隶属于松江省教育厅。6月毕 业了一个简师班,学生43名。8月,将幼师科改为高师科,简师科改为初师科,把6个教学班 合并为4个教学班,对学校做了新的整顿。1947年10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决定该校改 名为“松江省行知师范学校”(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学生400多名。 1946年8月,哈尔滨第四中学建立“师范班”,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目标。这时的师 范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革命的思想启蒙教育,课程设有:《中共党史》、《中国革命与中 国共产党》、《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发展史》、《唯物史观》、《土地改革》、《时 事政策》。文化课有国文、数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文化课在学校居次要地 位,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课外活动做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并在学生中建立“民青”组 织(即东北民主青年联盟),不断为军队、农村土改和地方政权建设输送干部。同年6—8月, 曾在省一师举办一期“松哈大中学生暑假补习班”,由当时的市教育局长蒋南翔和省教育厅 长韩幽桐(从关内老解放区来的干部)领导和主持。参加补习班的学生有300多名。 1949年春,在上述师范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哈尔滨师范学校”。同年10月,哈尔滨师范 学校与松江省行知师范学校合并,改称作“松江省行知师范学校”,隶属哈尔滨市教育局, 设9个班,在校生444名,教职工38人。1951年春,松江省行知师范学校设立简易师范部,培 养小学教师。同年8月,市教育局为贯彻中共中央通知精神,从市属中学初中毕业生中选拔 优秀学生干部和共青团员免试入学,提高了师范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同时将行知师范学校改 名为“哈尔滨市师范专科学校”,设预科与专修科(各2年),培养中学师资,并附设简易 师范部继续培养小学教师。当年秋天,简易师范部独立设校,校名是“哈尔滨市简易师范学 校”。 1953年春,全国大专院校系、科调整,哈尔滨师专语文、数学、化学、俄语4科与辽宁、 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省属师专同类科系合并,改为由国家教育部所属的“松江师范专科学校”。 有教学人员102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教员73名,助教24名,在校生756人。1954年 又改名为“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后逐渐扩大,于1956年改为“哈尔滨师范学院”,1980 年1月1日改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属省教育厅领导。 1953年,市教育局接收哈师专预科部,同简易师范部合并,更名“哈尔滨市师范学校”。 调整后的师专预科学生分到哈尔滨师范学校中师部,培养小学教师。后因中学教员缺乏, 1954年秋季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为初中师资训练班,设数学、语文、物理、化学4科,学习 1年。当年暑期,“哈尔滨师范学校”是1套班子、2个校牌:即“哈尔滨师范学校”和“哈尔 滨市初中师资训练班”。 1958年“大跃进”时期,哈尔滨市新成立一所“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抽调本市中学 教员充任教师。当年10月,幼师从师范学校分出独立建校,校址建在江北工人疗养院。1959 年末,音、体、美专业从师范学校分出,成立“第二师范学校”,校址在今朝鲜族第二中学。 普师部分仍留在原校,改名为“哈尔滨市第一师范学校”。这时,在哈尔滨市共有5所师范 学校。 1962—1963年,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哈幼师和第二师 范先后合并到哈尔滨师范学校,哈师专停办;1966年,哈尔滨有2所师范学校。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砸烂”旧教育中,哈尔滨只剩下“哈尔滨师范学院”。1971 年4月8日,成立了以培养小学教师为办学宗旨的“五·七”师范学校(根据毛泽东主席的 “五·七”指示取名),学制1年,5月10日开学。学生来源是市内中学1970届毕业生。1972 年7月7日,恢复了“哈尔滨师范学校”校名,设立中师部。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8年1月成立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暑假哈 尔滨师范学校幼师部分出,正式成立“哈尔滨幼儿师范学校”。还出现了“市教委职工幼儿 师范学校”、市妇联办的“职工幼儿师范学校”、市民进办的“职工幼儿师范学校”。 1990年,哈尔滨共有高等师范学校2所,中等师范学校2所,社会办幼儿师范学校3所。 哈尔滨师范大学有教职工1792人,在校生3903名;师专教职工365人,在校生916名。两所中 师里的师范学校教职工94人,在校生741名;幼儿师范学校教职工93人,在校生1130名。市 教委办的职工幼师有教师25人,在校生282名;民进办的幼师教师25人,学生282名;市妇联 办幼师教师38人,在校生334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