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成人教育 第一章 农(市)民教育 第三节 扫除文盲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速成识字法”在全军推广。 《速成识字法》先学会注音符号和拼音,掌握识字的辅助工具,然后突击认字,进而学会读、 讲,最后学语文课本,练习阅读、写字、写话,巩固学过的汉字。 1952年4月23日,《人民日报》以《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为题发表社论,中央教育部 决定在全国各地推行。6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成立扫除文盲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要求郊区 农村本着“时间集中、分期训练、突击进行”的原则推行速成识字法,计划在1952年冬学期 间扫除农民文盲15000人,市民文盲3000人,还提出工人在3年内、农民在4年内、市民在7年 内扫除文盲。7月,顾乡区夏家窝堡搞农民扫盲试点,发动全屯适龄文盲参加速成识字实验 班,还在道里区地段街办了市民扫盲试点班。8月,利用农村挂锄季节,培训560名原农民业 余学校教师学习速成识字的教学方法。9月从各中小学抽调62名教师组建直属于市扫盲办公 室的“扫盲工作队”。经过短期培训,派往各单位实验班担任教学与指导工作。又把郊区的 业余教育专职干部组成“农村扫盲工作队”,在顾乡区小榆林村进行试点。10月,顾乡砖厂 举办了784名农村干部参加的脱产扫盲班,集中35天时间突击扫盲。原有的农、市民业余学 校初小班、识字班全部转为速成识字班。1953年1月,市内郊区办速成识字班100个,学员 4849人。 1953年4月末,速成识字班学员中有25.1%掉队,农民速成识字班学员流失的原因是集 中突击识字与生产、生活发生了矛盾。1953年5月初,市扫盲办公室制定《哈尔滨市扫盲工 作整顿方案》,强调“从实际出发、为生产服务、依靠群众”的办学指导思想,批判了形式 主义作法。从挂锄开始,识字班以巩固成果为主,把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改为“分段突击、 分段巩固”的“单元识字教学法”。并根据农民熟悉的事物、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编写了贴 近群众的《农民识字课本》,使速成识字班得以坚持下来。 1953年11月26日,市扫盲办公室制定《哈尔滨市速成识字班毕业标准及毕业考试办法》, 规定应达到的标准是:拼音熟练,识2000常用字;能流利的读识字课本,独立阅读通俗书刊; 听写课文错别字不超过3%;会写常用应用文和三五百字短文;会使“,。?!”4种标点符 号。由识字班和学校自行考试,及格者由市扫盲办公室发给证书。1954年春耕前,有1700名 农民识字班学员领到了毕业证书。 1956年1月在完成了农业合作化的新形势下,农民业余学校发展到150多所,有学员28735 人,市民业余学校学员21240人。3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 要求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并要求在 5—7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根据“决定”精神,1956年4月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 市妇联成立了哈尔滨市扫除文盲协会,同时制订了扫盲规划,出刊《扫盲简报》,发动各工 厂、企业和各区、乡、村,层层制订规划,积极动员文盲入学。 1956年7月16日,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共青团市委、市妇联共同召开"哈尔滨市扫盲积 极分子大会",交流扫盲工作经验。在出席大会1000人中,有农民教育系统250人,市民教育 系统330人。在这次扫盲高潮中,农民扫盲班学员3万多人,市民8万多人参加扫盲班。1958 年,全市7万多人脱盲,有35个工厂、企业,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其它143个单位基本完成 扫盲任务。哈尔滨市青壮年非文盲比例已占青壮年总数的80.4%,其中工人脱盲比例为88%, 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指标,农民脱盲69.92%,市民达到77%。同年10月16日,中共哈尔滨 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向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人委送上"扫盲报捷书"。当时哈尔滨市农村青壮 年413384人,非文盲数上升到399332人,占96.6%;市民青壮年364323人,非文盲已达 356411人,占总数97.38%。1959年,农村对摆脱文盲状态的青壮年进行巩固提高;对剩余 文盲在各区党委领导下,推广宾县宾安公社"四统一"、"四结合"的经验去解决。"四统一" 是:业余教育与公社远景规划统一,生产组织与学习组织统一(生产队或工厂即学校,生产 小组就是学习小组);领导统一(生产队长、工厂厂长就是校长);作息时间、学习时间与 生产统一。"四结合"是:在学习内容上政治、文化(识字)技术三结合;课程安排上系统学 习与现实教育相结合,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学习形式上集中上课和分散 自学相结合。 1959年冬,全市农村扫盲又出现新高潮,有158600多人参加学习,占青壮年的81%,市 民扫盲都达到了脱盲标准。12月,市教育局向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处报告了全市已有120个 工厂企业、6个车间、6个人民公社(区、县)415个管理区(乡)268个生产队和1条街道扫 除了文盲。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习"小靳庄经验",哈尔滨郊区农村办起"政治夜校",搞大批判, 学唱样板戏,农民的文化技术学习受到严重影响。1975年,哈尔滨根据当时中央教育部召开 的扫盲工作座谈会精神,把扫盲重点放到了青壮年农民上面,并制定了扫盲工作计划。同年, 郊区青壮年文盲已占20%左右,多数是"文革"中出现的新文盲。1977年3月,市工农教育委 员会和市教育局加强了各区的扫盲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把扫盲工作又推动起来。当年上 半年,道里区郊区文盲数由原来的4527人降到772人,太平区郊区农村文盲也有明显减少。 剩下的文盲女多男少、青少年多壮年少、半文盲多、纯文盲少、汉族文盲多、少数民族(朝 鲜族)文盲少。1979年,南岗、太平、平房3个区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达到了扫盲标准。 1980年10月25日,市教委、市农业局、市妇联等10个单位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扫除文 盲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今后乡(镇)企业不招收初中未毕业的学生入厂(场);工 商部门不给初中未毕业的学生办经商执照;文盲不能被聘为乡(镇)、村(乡)和企业领导; 文盲不能被评为优秀党团员、先进生产者和生产能手。从多方面建立限制产生新文盲的机制。 1983年,市民文盲率由过去的5.51%降到5.14%;1989年降到3.10%。市民脱盲情况与 郊区农民大致相同,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 1988-1990年,市区成立了"扫盲工作领导小组",与所属街道、乡、村签订了"扫盲合同"。 在10年当中扫除了文盲16000人。1990年各区实行"三包教",深入开展扫盲,并着手筹办为扫 盲开设的"电视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