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教育行政管理 第二章 队伍建设 第一节 师资来源 清末和民国初年,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员多数是从邻省辽宁、吉林和北平、天津、上海 等地到哈尔滨求职的知识分子。一般具有中学和中等师范的学历,其中少数人是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毕业生。本地任职的小学教员多来自私塾里的塾师。 1931年东北沦陷后,市内中、小学教员基本是民国时期留用的。为使这些小学教员“适 应”敌伪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的需要,当时的伪哈尔滨市公署通过“讲习”进行训练。 1934年开办师道学校并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附设“师道科”来“养成”小学师资,逐步替换 民国时期留用的教师。1940年,全市467名国民学校、国民优级学校的小学教员绝大多数, 是经过“师道训练”的新教师。 根据伪满洲国“关于教师之件”的规定,哈尔滨中、小学教员被划分为“教谕、教导、 教辅”三个等级。“教谕”属最佳档次,允许教授所有学科;“教辅”被列为最末档次。上 述三个等级都经“国家考试检定和认可”,并发给“许可状”。敌伪时期,中国人小学教员 的工薪同“日系”教员乃至“俄系”教员相比属最低层;根据1943年的统计,当年日本小学 教员的月平均工资是140.80元,俄系教员是65.90元,而“满系”(中国人)教员则是63.90 元。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民主政府接管了市教育局。当时中、小学教师大部分是敌 伪时期留任的,还有一部分是本市失业知识分子,另一部分是从外市县流入哈尔滨的知识分 子。为了加强中学政治思想工作,1946年下半年为各中学派进了少量党员和思想进步的积极 分子。1947年,为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改造,从中学高中和四中师范班选拔一批思想 进步、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分配到中学担任辅导员,到规模较大的小学担任教师。 1948年,哈尔滨市中、小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急需充实新教师,扩大教师队伍。为了解 决当年缺乏中学教师的突出问题,市教育局除了从高中和师范班挑选一部分优秀学生充实中 学外,还从本地、外县以及国民党统治区招收一部分知识分子和从小学选拔文化水平较高的 教师补充到中学。 1949年上半年,市教育局从北京、天津接收东北联中学生(当时流亡到国民党区的中学 生)400余名;其中100余名高中生经过短期政治训练后分配到中小学任教,其中很多人成了 中、小学里的骨干。 1950年5月,从关内招聘十余名高级知识分子充实到高中任教。1951、1952两年又从京、 津、沪等地招聘三十余名知识分子分配到高中任教,基本解决了当时本市高中对教师的急需。 在此期间,还从哈尔滨市师训班里(师范毕业后经一年专业课教育)挑选一些毕业生到初中 任教。这时,东北师范大学也开始向哈尔滨市分配毕业生。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挑选、培训和 充实,全市中学教师的文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小学教师补充了师范和简易师范毕业生。 1954年,为适应哈尔滨市中学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市教育局除了从本地师训班、外地师 范院校毕业生进行补充之外,当年还从湖北三所师范学校毕业生中招收40余名,经过一年培 训分配到各中学任课。这批教师中绝大多数成了教学骨干。以后,教师队伍的补充,基本上 是由国家和地方师范院、校(包括其它大学)的毕业生解决。 1958年6月,为解决郊区小学教师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市教育局举办了为期3 个月的速成师范班,毕业300名学员充实到郊区小学。 1965年,为补充初中师资,从高考落榜生中招收200名学生,举办了2年制业余师资培训 班加以解决(中专性质);还招收454名高中毕业生充实到了中、小学第一线。后因“文化 大革命”而中断。 1972年6月,市教育局招收350名具有高中毕业程度的往届毕业生,经半年训练充实到了 教师队伍。1973年,招收660名往届高中毕业生,经一年培训派到中、小学任职。同年,招 收了880名往届初中毕业生,经2年师范班培训后转到哈尔滨师范学院进行培训,分配到市内 中、小学任教,缓解了当年严重缺乏师资的困难。1978年后,市内中、小学教师主要来源于 师范院校毕业生。在1985年以后的6年里,哈尔滨师范学校毕业5886名学生,幼儿师范毕业 286名学生,有力的充实并加强了普通教育事业。教师的政治与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