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教育行政管理 第三章 教育科研 第一节 学术团体 一、哈尔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哈尔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下简称教科所),于1981年2月20日经黑龙江省政府编委批 准,于同年9月10日成立,是哈尔滨市教委直属科研单位。教科所是以“普教应用研究”为 主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1987年2月6日,由哈尔滨市编委定为处级建制,定编30人,其中有 副研究员10人、助理研究员7人、见习研究员1人。经费划归哈尔滨市科委,业务接受“哈尔 滨经济研究中心”的指导。哈尔滨市普通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这里,负责全市 普通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划和协调组织工作。 建所初期地址在道外景阳街1号(市教育学院内),后迁到南岗区一曼街29号(与市教 委招待所同楼);又迁到动力区和平路49号(原九中)和道外区南极街18号(二中)两处办 公。1990年,教科所办公地址在南岗区中兴街6号。市教科所面向7个区、5个县(市)及铁 路系统中小学幼儿园和全市职业高中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哈尔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深化改 革和决策服务。 教科所根据“普通教育应用研究”为主的特点设立了教育管理室,任务是专事研究哈尔 滨市普教事业的宏观管理和学校内部管理。教科所德育研究室研究德育的目标、对象、任务、 内容、方法、途径、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德育工作的管理以及开展德育教育调查研究。心 理测量研究室开展心理学应用研究,从事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开展智商测定和人才测评。 教育情报研究室负责搜集、整理、介绍国内外教育情报(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趋势),为教 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信息。教学法研究室研究一般教学法和各学科教学法,探讨、研究中 小学各科教学的共同规律和各科教学的特点。 教科所出版《教育参考》(双月刊),从1984年6月到1990年12月共出版42期。主要介 绍现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传播国内外教育信息,交流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经验。 教科所在建所10年里写出调查报告20篇,出版专著34部,发表文章142篇;其中国家刊 物发表9篇,省市级发表122篇。1988、1989年市教科所的调查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制定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决定》 提供了情况和资料。 二、哈尔滨市教育学院教学研究部 哈尔滨市教育学院教学研究部前身是1950年教育局内的教学研究室。当时主要侧重于学 习、研究苏联教育、教学经验,介绍苏维埃学校教育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1957年,教研工作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各科教学质量,总结工作经验。1958 年5月,市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和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合并,成立哈尔滨市教师进修学院 教学研究部,对外保留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的机构名称。当时的教学研究部设中学教研室、 小学教研室,并在研究室里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 美术、外语等各学科研究组。1959年,设立民族(朝鲜族)教育教研室,1960年成立工农教 育教研室。同年,研究部编写了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供全省使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研部停止教学业务研究,1971年市教育学院被解散。 1972年1月8日,市教育局恢复了教研室,5月恢复哈尔滨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局教研 室又并入学院的教学研究部;教研部设中学组、小学组、少数民族教育组、电化教育组、工 农教育组。1973年5月,教研部编写了供全市通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恢复了《教学改革 简报》。1974年5月,民族教育教研室编写的朝鲜族小学汉语教材,在市内各朝鲜族小学试 用。同年10月,学院受黑龙江省教育厅委托编写中、小学教材。1975年5月,编完当年全省 秋季用书(各科教材),1976年9月出版。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研部工作侧重“教学研究”,各学科教学研究会普遍恢复起来, 开展了典型教材研究和教学观摩活动。并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学习新教学计划,开办各科 教材研究班,下发了“二部制教学计划”和“各科教学安排意见”。研究部语文组还编写了 《初中语文参考书》(共6册),在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东等省的一些市、县通用。 1980年9月,教研部增设“职业教育教研室”,1981年制定了《哈尔滨职业、农业中学 普通文化课教学计划实施方案》。1984年3月,教研部根据市教育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 队伍建设七项规定》和在同年8月制定的《哈尔滨普通教育改革方案》,开展了多项教改实 验。在中学开展了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推广了一五三中教师袁乃超同志的教学经验; 在小学开展“三算结合”(口算、笔算、珠算)的教改实验及“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 验。 1986年6月,教研部接受国家教委委托,在哈尔滨市进行“小学毕业考试、经常考试以 及成绩评定办法”的改革实验。1987年,开展了“教学综合评价”的研究活动,并且举办了 中小学各科优秀教师研修班。 1988年8月,研究部改称普通教育教研部,下设高中教研室、初中教研室、小学教师培 训研究室、音体美研究室、特殊教育研究室、学前教育教研室。9月,教研室制定了语文、 数学、英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理卫生7个学科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科都根据教学内容 的不同确定了要达到的目的,并整理出了教学内容提要。为加强教学管理,教研部提出了 《关于中小学期末考试的几项规定》,市教委于同年12月2日下发到各中、小学贯彻执行。 三、电化教育馆 1958年在哈尔滨出现了“电化教育”,当时用幻灯、录音和电影配合教学。不久开办了 电视中学、广播大学、电视大学,1967年停办。“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电化教育”又 得到恢复,各校设置电化教具,培养电化教学骨干,举办电视教育讲座。1980年成立“哈尔 滨市电化教育馆”,前身是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部的电教组。 电化教育馆是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成立后,从放映教学电影发展为电化教育研究, 并制作电化教材,提供电化教学资料,成为综合性电化教育研究和管理机构。1989年,电教 馆归哈尔滨市教育学院,对内为学院的电化教育教学研究部,对外仍为市电化教育馆,代表 市教委对中、小学电化教育行使管理的职能。 电化教育馆位于道里区中央大街1号,编制26人。馆内设三室一部:电教研究室、电教 教材制作室、电教资料室和电教器材服务部。电教馆在18中学借用教室作演播室,有摄像机 三套,编辑机一套。制作室有摄影及翻版设备,资料室有录放像机、监视器、录音机设备。 全馆电教器材设备价值80余万元。 电教馆开办以来,积极推动基层学校开展电化教育。1980年10月,召开全市中小学电化 教育奖励大会,四十三中、兆麟小学、大同小学受到表彰。 1982年4月,在铁路第三工程局子弟小学召开全市中小学电教工作现场会。推广该校 “加强领导,大抓软硬件建设,提高课堂应用率”的工作经验。同年对各校电教人员进行了登 记,建立了电教人员档案卡和管理制度。电教馆与市文化局舞台灯具厂合作,生产了投影器, 在本市推销近2000台,省内推销400台。电教馆积极提高教学电影片的使用率,为各校提供 拷贝,满足教学需要。 1984年,根据全国电教工作会议精神,哈尔滨市教育局做出了《关于中、小学开展电化 教育的决定》,并给各校放映了哈尔滨市电教发展变化的录相片——《在挑战面前》,鼓励 学校发展电教。 1985年,电教馆对本市75所中小学电教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开展电化教育的三 类标准:城镇中小学,条件好的执行一类标准,一般的执行二类标准,农村学校执行三类标 准。一类标准是投影设备配备到每个班级,应用课率在20%以上;二类标准投影设备两班一 台,应用课率在10%左右;三类标准是能使用投影设备上电教课。电教馆按这个标准制定了 电教“七五”计划,提出了发展目标:即城镇中小学70%达到二类标准,农村60%学校达到 三类标准。为了促进计划的落实,1987年市教委向基层学校下发了开展电教评估的条件。从 此,开始了一年一次的全市电教评估活动,一类标准的学校由市电教部门评估认定,二类标 准的学校由区电教部门评估认定。 1986年电教馆规定了“课堂电化教学质量标准”,进行“电教媒体教学功能量佳化”的 研究实验,组织全市中小学电教课“探索杯”赛。有针对性的组织电化教育课教学观摩评奖 5次,理论研究会2次,报告会2次。哈尔滨市电教经验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有42篇,其中 在全国性刊物发表15篇,在省以上学术会议上获奖13篇。电教馆研制的电教教材在省发行41 个课题,其中获奖课题有11个。从1986年开始定期出版了《电教信息》(季刊),已发行了 13期。 1989年,全市城乡中小学电教达到二类以上标准的229所,占学校总数的43%,其中达 一类标准的为67所,占总数的12%。 市电教馆办过制片培训班、放映培训班、岗位培训班(18次)。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 骨干教师培训班、研修班,又对教师进行了电教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强化了电教队伍,提高 了电化教学的水平。 电教馆复制录音资料159小时,548课题,贮存电影110部,为教学提供了方便。电教馆 附设有电教器材服务部,为基层学校提供硬件设备和制作投影片的材料,同时也开展电教器 材维修服务。 四、哈尔滨市教育学会 1946年8月5日,成立“哈尔滨教育学会”,学会宗旨是:团结教育界人士,促进新民主 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一中校长马荣选当选主任,省一师教员陈玉亭为副主任,女中教务主任 肖淑云为委员。后不久停止了活动。 1979年1月23日,又成立哈尔滨市教育学会。这次成立的教育学会是哈尔滨市普通教育 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业务主管部门为市教育局,挂靠在市教育学院,地址在道外景阳街1号。 哈尔滨市教育学会成立以后订立过4次会章。1990年会章总则规定“哈尔滨市教育学会 是中小学(含幼教、职教)群众性学术团体”。规定学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 想,贯彻“双百”方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学会任务为: 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和毛泽东教育思想,提高理论水平;开展调查研究、教改 实验和咨询服务;组织重点科研项目的协作研究与落实科研规划;介绍各地教改信息;举办 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交流科研成果、教改经验,组织教育科研成果评奖;办会刊和搜集科 研资料;与各地学会开展学术交流。 学会由市教育学院承担业务指导,每四年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会章,选 举理事,听取和审议学会工作报告,讨论并决定学会的方针和任务。会员代表大会选出理事 组成理事会并选出正副秘书长。学会对所属专业委员会和各区(市、县)教育学会具有指导 和协调作用。 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年会”,经费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拨款,争取有关方面赞助和举办 有偿服务收入来解决。 市教育学会下设12个分会;市区分会有南岗区教育分会、道里区教育分会、道外区教育 分会、动力区教育分会、香坊区教育分会、太平区教育分会、平房区教育分会,共有会员 3000多人。学会辖属14个专业研究会:校外教育研究会、电化教育研究会、企业教育研究会、 职业教育研究会、教法研究会、学法研究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学工作 研究会、师范教育研究会、教师工作研究会、教务工作研究会、卫生保健研究会和重点高中 校长工作研究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