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农业 第三章 种植业 第三节 耕作制度 南岗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农作物一年一作,春种秋收,几千年传统耕作方法,相沿成习。 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马拉农具,改垄大、苗稀、低产的粗放经营为等距、宽播、保苗的深耕细作。 5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和"八字宪法"的推行,耕作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从60年代初,开始推行间、套、复的新耕作法。60年代中期,实行保护地栽培。70年代以后,农田精耕细作,作物合理布局,杂交优势利用,地膜覆盖种植等新技术的综合利用,促进耕作制度的改革。80年代,开始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理论的探索和应用,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间作 60年代初,主要用于玉米大豆、玉米谷子、玉米土豆、玉米甜菜等,间距为2:6或6:6。这种方法高低错落,增强作物通风和日照。进入80年代,间作技术愈加深化,出现粮食间作、粮菜间作、菜菜间作、瓜菜间作等多种间作方式,均已沿习成制,为区内主要耕作方法之一,增产幅度为20-30%。 二、套作 60年代初,新春、跃进两乡的露地直播春菜实行越冬菠菜套种白露葱,早甘蓝套种小油菜。70年代,套作得到大面积推广,套种品种发展到20几个。进入80年代,区内大棚生产广泛采用套作方法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大棚主栽黄瓜、西红柿、韭菜的同时,套种两茬春油菜、小白菜、生菜、水萝卜等,一棚顶三棚,亩增产35-55%。 三、复作 60代年初,新春、跃进两乡露地栽培春菜实行一年两茬,早茬种豌豆、大蒜、春菜花、早油豆、早柿子、早西胡芦等早夏菜;二茬种秋白菜、大葱、秋菜花、青萝卜。前茬在4-5月中旬定植,6月中旬至7月上旬收获倒茬;后茬在7月中旬播种,10月中旬收获。70年代,普遍推行一年3茬,越冬菠菜套种白露葱、早甘兰套种油菜、芹菜、大白菜、秋甘兰。越冬菠菜、油菜5月上旬收获,早甘兰、白露葱6月中、下旬收获,芹菜、白菜、甘兰10月上中旬收获。菜田复种指数为12%。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蔬菜产销体制的逐步放开,进一步调整作物布局,扩大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春菜生产开始实行一年4茬,小白菜、小萝卜、春菠菜、油菜、红丁-生菜、伏香菜、水葱-生菜、伏香菜、小葱-秋菠菜、秋香菜、油菜、雪里红。一年4茬的都是生育期短的叶菜,每茬从定植到采收只有20-30天,最多不超过40天。菜田复种指数为138%,比70年代提高9个百分点。 四、保护地栽培 南岗区保护地栽培主要有温室、小棚、大棚和地膜4种形式。 温室 1958年前后,新春、跃进是两个蔬菜生产乡,先后建有规模较小的日照温室和取暖温室。温室生产从秋季9月开始,直至翌年6月结束,主要栽培蒜苗、黄瓜,可提前7-1O天收获。1964年,温室生产在新春、跃进两乡开始普及,除栽培蒜苗、黄瓜外,还有豌豆、芹菜、青椒、西红柿等10个品种。1970年以后,由于塑料小棚、大棚的出现,多数温室为育苗和生产兼用。同时,在中郊王岗镇的红星村、永丰村、永红村得到普及。1975年,全区温室面积达5.5万平方米。1980年以后,随着春夏菜生产由近郊向中远郊的转移,温室生产发展很快。至1990年,全区有取暖温室350栋,日照温室30栋,总面积达10.8万平方米。 小棚 1970年,新春、跃进两乡开始用钢筋、竹片、架条、苕条支起拱架,覆以单层或双层塑料薄膜。 一般宽为1.4米,高0.6米,长10-30米,可覆盖双条垄,称之谓"小棚"。覆盖时间较短,每茬在25-30天左右,至6月中旬撤棚,可提前15-20天收获。1974年以后,由于小棚投资少,成本低,小型灵活,取材方便,不受地形限制,面积可大可小,有利于作物轮作倒茬,在全区普及很快。1980年以后,小棚生产一年两茬,第一茬栽种早甘兰、菜花、芹菜、油菜、韭菜及其他春菜类,在4月上旬定植。油菜、韭菜4月末收获,早甘兰、菜花、芹菜等6月中旬收获。第二茬在5月初覆盖黄瓜、西胡芦、茄子、青椒、西红柿等,西胡芦6月初上市,黄瓜、茄子、小辣椒6月中旬收获,西红柿7月初上市。亩产量增长1.5倍。1990年,全区小棚栽培面积达286亩。 大棚 1972年,新春乡第十生产队队长张久良,带头搞起11亩大棚。这种栽培方法主要是提高地温,抗旱保墒,保护土壤,耕后疏松,提高光能利用率,预防病虫害和杂草,增产幅度30-50%,有的增长几倍。1974年以后,大棚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区内大棚有竹木结构和钢筋结构之分,一般棚长50-60米,宽10-12米,高1.8-2.2米,每栋约666平方米。大棚主栽品种有黄瓜、西红柿、青椒、茄子等,套作品种有油菜、小白菜、生菜、菠菜、水萝卜等20几个品种,亩产达7 500公斤。1980年,区内各育苗中心建有一种镀锌管中棚,每栋120平方米,为育苗、生产兼用。年可生产两茬,春茬从4月上旬至7月中旬,以黄瓜、茄子、叶菜为主;秋茬从7月下旬至10月上旬,栽种黄瓜、豆角、菜花等品种。1985年以来,随着市民食品结构的变化和蔬菜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使大棚提前生产,区内采取大棚内套小棚,棚内增设天幕、侧幕,棚外四周围盖草苫以及有寒流降温时短期加温等多种防寒措施,使黄瓜、西红柿在3月末到4月初定植,可提前15-20天收获,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90年,全区大棚面积达1 033亩,占全市的40%。 地膜覆盖 1979年,新春乡引进地膜覆盖新技术栽培春菜,收到省工、省水、早熟、优质、高产的效果。198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地膜覆盖生产得到广泛应用,一般作物可提前7-19天收获,增产25-35%左右。1986年,推广使用覆膜机以后,地膜覆盖率不断提高,至1990年,地膜覆盖面积达5 400亩,占春夏菜总面积的30%。 五、合理密植 玉米 50年代,亩留苗1 500-1 700株,平均亩产100公斤;60年代,改进耕作制度,缩小株距,亩留苗为2 000-2 500株,平均亩产180公斤;70年代,始种玉米杂交品种,一埯双株,亩留苗2 500-2 800株,平均亩产300公斤;80年代,引进"吉字号"新品种,推广育苗移栽,机械点播新技术,清种玉米,亩留苗3 500-4 500株,平均亩产达550公斤。 大豆 50-60:年代,纯作大豆,亩播种量4-6公斤,亩留苗18 000株左右,平均亩产85公斤;进入80年代以后,先用新品种,推广机械等距穴播新技术,穴距15-18厘米,每穴3-5粒种子,亩留苗20 000-25 000株,平均亩产194公斤。 白菜(二牛心) 50年代,按传统埯种方法,亩留苗1 200株,亩产2 100公斤;60-70年代,大白菜缩垄增行,改大埯为小埯,亩留苗2 200-2 500株,平均亩产3 600公斤;进入80年代,由于品种提纯改良,实行破垄夹肥,改埯种为垄种,亩留苗2 700-3 000株,平均亩产5 600公斤。 六、良种选用 南岗区从60年代初开始更换、选用、引进新品种。至80年代后期,基本上消灭种子退化、杂花现象,良种率达90%以上。蔬菜作物引进推广了高产优质的长春密刺黄瓜。早甘兰引进推广了巨丰、中甘1l号。蕃茄引进推广了成熟早、果型好、耐贮存、采收集中、高产的东农704号。青椒引进推广了高产、果大、肉厚的7481号。豆角引进推广了高产、早熟的哈菜元l号、2号,秋白菜引进推广了山东寿光、莱阳的"二牛心"、"三牛心"。马铃薯引进推广了收获期短、抗病性强、淀粉含量高、高产、耐贮的东农303号和自繁自育的脱毒种薯。 粮食作物引进推广了高产、早熟、籽粒饱满的玉米"吉单1O1"。大豆引进推广了高产、抗病的"合丰25号"。高粱引进推广"吉杂1号"、"同杂1号"。 瓜类作物引进推广了个大、高产、含糖量高、果皮硬、耐贮耐运的美国西瓜密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