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工商物价 第一章 工商 第二节 市场 一、市场建设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修筑,哈尔滨站前始有市场摊贩。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一批俄国人在南岗义州街(现奋斗路)和大直街一带经商。期间,从山东、河北"闯关东"来的一批人开始在邮政街、教堂街(现革新街)附近做小买卖,至1920年,区内初步形成了两个集贸市场,亦称东市场和西市场。东市场占地面积10 381平方米,有48个店铺、103个摊位;西市场占地面积25 250平方米,有摊床350个。1937年,西大桥市场开始形成,占地700平方米,除一些地摊外,另有售货车20余辆。1946年,大直街的宽城市场开始形成。至1948年,南岗区有4个集贸市场。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逐步形成。1958年,取消城市的集市贸易,一度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困难。1959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精神,南岗区重新开放了南岗市场和革新街市场。随后,又开放了站前春申街市场。 1966年以后,集贸市场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一砍再砍。1975年,市工商局等9个单位在加强市场管理的联合通知中指出:"大、中城市不开放集市贸易”。期间,省市机关连续下发了5个加强市场管理的文告,南岗区集贸市场再度关闭。实际上关了明的,出现暗的,关了集中的,出现分散的,关了白天的,出现夜间的,结果是一市变多市。当时,南岗区有23个自然形成的摊区,其中,西大桥、和兴路、海关街、文明街、大成街一带十分活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岗区重新开放建设街、革新街、西大桥、站前、王岗5处集贸市场。1982年,开放邮政街轻工市场、和兴路农贸市场。1985年,新建河沟街(儿童公园)、大成街、保健路3个集贸市场。1987年,又建成站前农贸批发交易市场。至1990年底,南岗区共开放和新建10处集贸市场和18个农贸摊区。近10年来,南岗区共筹集投入市场建设资金1 800万元,新建顶棚、货台2 197延长米、商亭611个、摊床573个、摊车281辆。市场占地面积达4.29万平方米。 二、市场流通 1920年,集贸市场形成之初,经营品种单一,只有鱼肉、杂货和蔬菜,年成交量仅274万公斤,成交额不足700万元,日客流量1.05万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区内有4个集贸市场,商亭102个,摊床439个,摊位720个,日上市品种74个,年成交量457万公斤,成交额1 095万元,日客流量10万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区内3个集贸市场有商亭43个,摊床361个,日上市品种43个,年成交量402万公斤,成交额1 022万元,日客流量19.6万人。 1980年,集贸市场恢复开放以后,区内6处市场,仅有商亭35个、摊床189个、摊位3、52个,日上市品种31个,年成交量219万公斤,成交额292万元,日客流量仅有4万人,至1990年底,南岗区开放和新建11处集贸市场,商亭总数发展到989个,摊床数为732个,摊床数达1 097个,固定业户1 721家,日上市品种达350种,年成交量6 146万公斤,成交额达11 122万元,日客流量为44.1万人。 三、市场管理 1949年--1952年,根据省、市颁布的市场暂行管理条例,对投机违法商贩进行打击,在较短时间内,使市场秩序趋于稳定。"五反"运动中,对偷税、漏税、偷工减料、抽逃资金和盗窃国家资财的不法行为进行了打击,使国民经济迅速得以恢复。 1956年,按照《关于工商业市场管理条例》规定,区工商管理部门对工商企业严格实行企业登记和市场管理,并会同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加强对国家统购统销物资的管理和手工业产品质量、价格的检查。 1961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市场商品短缺、供应紧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粮、油、蔬菜等专业市场的管理,打击倒卖各种票证、套购紧俏商品的非法活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商管理部门被撤销,一度放弃了对市场的管理,后来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则又管得过死。对于二类、三类商品如:肉、蛋、禽等一律不准上市,致使区内有23处自然形成的集市摊区始终处于冲而不垮、驱而不散的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落实,区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从维护交易秩序、打击非法、保护合法转移到提供服务,改善交易环境,促进商品流通上来。1983年,进一步放开了小商品市场,并规定允许贩运商品,只要遵守国家政策、法令,不限长途短途,不限经营方式,不限运输工具,可以批发和零售,国家、集体、个体商业都可以经营,交易价格,随行就市,按质论价。1988年,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区政府制定下发了《集贸市场和摊区规范化管理暂行规定》,在集贸市场和街道摊区开展了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市场活动。在市场管理中首创了集贸“信誉卡”、"五人联保计量、物价、卫生一条龙”的管理制度。站前农贸批发市场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市场,建设街综合市场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1987--1990年,站前食品市场、邮政轻工市场、革新综合市场、清滨综合市场连续4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市场,南岗区市场开始步入文明服务,科学管理的轨道。 四、大型市场简介 建设街综合市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位于奋斗路与建设街中间的荣市街和集市街,是哈尔滨早期四大市场之一。占地面积4 600平方米。其中,防雨棚2 000平方米,售货台400延长米,有商亭309个,固定业户478家,从业人员900人。市场经营7大类商品140个品种,平均日上市量3万余公斤,日成交额7万余元。1988至1990年,连续3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 革新街综合市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形成,是哈尔滨市早期四大市场之一。占地面积6 636平方米,商亭150个,摊位110个,固定业户207家,从业人员267人,经营8大类140个品种,日成交量4万公斤,成交额4万元,日客流量8万人次,1990年被评为市工商系统先进集体和市级文明市场。 邮政街轻工市场 建于1982年,位于奋斗路至阿什河街的邮政街段,是全市较大的轻工市场之一。占地面积3 328平方米,有商亭273个,防雨摊床100个,流动售货车103辆,固定业户467家,从业人员684人,主要经营大小百货、服装、裁剪、小针织品、塑料、玩具、水果和肉制品等共168个品种2 000多个规格。1990年,日成交额50万元左右,日客流量6万人次。 儿童公园早市及河沟街市场 1982年春开始形成,1985年5月正式辟为早市。早5时开市,7时散市。据统计,每天云集于早市有国营单位160家,集体单位150家,个体业户340家,农村往来菜农400人,日成交量3万公斤,成交额5万余元,日客流量达5万人次。由于早市扩大到河沟街,南岗区于1985年5月,在北起奋斗路,南至红军街的河沟街段两侧正式建立河沟街市场,为儿童公园早市的延续。占地面积5 120平方米,售货台395延长米,商亭100个,摊位97个,摊床50个,经营7大类140个品种。1990年日成交量4.8万公斤,日成交额8.9万元,日客流量达5万人次。 站前农贸批发市场 1985年5月,区政府自筹资金200万元,经过两年建设,于1987年5月正式交付使用。总占地面积4 560平方米,呈全封闭钢丝结构,高大、宽敞、明亮、实用,场内设有库房54个,其中冷库46个、暖库8个。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广东、新疆、海南等22个省、市自治区建立购销关系。旺季果菜日上市量达40万公斤,年成交量达5 000万公斤,成交额4 891万元,日客流量达1万人次,每年可在蔬菜淡季,为市民引进新鲜蔬菜2 000多万公斤,人均16公斤。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市场。南岗区集市贸易发展变化一览表;南岗区1990年集贸市场建设一览表;南岗区1990年集贸市场交易情况一览表(附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