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教育
第二章 各类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清宣统三年(1911年)8月,王岗镇靠山屯屯长魏长江创办靠山小学堂,初设一个班,学生40人,后为双城府立第十二小学堂。1914年,改称滨江县立第四小学校。
    民国时期,南岗区域内农村小学除靠山小学校外,还有杜家屯小学校(现王岗镇华滨村)、后兴隆沟小学校(现王岗镇卫星村)、前兴隆沟小学校(现王岗镇兴隆村)、哈达屯小学校(现王岗镇哈达村)、张道屯小学校(现跃进乡永久村)、白旗堡小学校(现王岗镇红旗村)、杨马架小学校(现王岗镇永丰村)、马架沟小学校(现王岗镇兴农村)。
    市区小学首创于1923年,是中东铁路局学务处创办的普育学校(现省博物馆)。除小学外;还附设幼稚园和初中班,建校初有学生11O人,其中,男生80人,女生30人,校长甘引年。1927年,中小学分立,小学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一学区区立第十七小学校。此时,市区小学还有东省特别区第一学区区立第四小学校(现建设街13号)、第五小学校(现洁净街)、第十九小学校(现鼎新屯)、第二十小学校(现教化街与河沟街拐角处)。
    东北沦陷时期,南岗区共有小学14所,其中,市区5所、农村9所。日本侵略军为推行奴化教育,从1933年开始,市区各校委任日本人为专职副校长。1938年,推行新学制,小学设国民优级(高级)、国民学校(初级)和国民学舍(农村小学1-3年)。原滨江县立9所农村小学划归哈尔滨特别市属后,除靠山屯小学定为国民学校外,其余8所均为国民学舍,设一班一师,学生多者57人,少者25人。哈尔滨特别市南岗地区1938年公立国民学校(学舍)一览表(附表)
    1946年"四·二八"哈尔滨解放,市教育局首先接收东北沦陷时期遗弃的国民学校,并立即着手恢复和发展小学教育。南岗、马家两区内有市区小学5所,即南岗校、教化校(现复华校)、马家沟校、建设校(现花园校)、鼎新校。农村小学共4所,即靠山校、马架沟校、兴隆沟校和张道屯校。1947年后,相继成立进化工人子弟、洁净、解放、牛房屯、东北电业子弟校(现文昌校)和民办公助的利民小学校。1949年初又创建铁岭、文化和东北烈士子弟校(现继红校)。至1949年9月,南岗区共有19所小学。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南岗区的进化、解放、南岗、利民等小学校舍暂做军用,学生合并到附近小学“二部”授课,小学教育发展受到一定影响。1952年创办文庙(现育红校)、国课(现长红校)、巴陵、凤翥、贵新等小学。1953年,又恢复了解放、南岗小学,随之又建立了文林、芦家、分部、文景小学。1955年,创建了师范附小和清滨校,小学教育获得健康发展。
    1958年,在"大跃进”中,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小学教育除以国家公办为主外,企业、部队和私人办学有较大发展。至1960年,城区有小学29所,其中,公办小学22所、企办小学6所、部队办学1所。农村小学在"共产风”的影响下,以村为单位举办所谓"共产主义小学",学生吃、住、学习、劳动统一在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不足月余全部解散。
    1962年,小学教育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又有新的发展。1963年之后,相继创建了奋斗、大成、宣化、夹树、先行、延兴、红兴、一曼、和兴、桥南、国庆、海城等小学校。农村小学亦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66年5月,全区小学发展到47所。其中,市区公办小学35所、企办小学6所、农村小学6所(不包括分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小学陷于混乱状态。市区小学校舍被挤占,教师严重流失,农村小学全部下放大队管理,实行民办公助。民办教师剧增,教学秩序混乱,全区小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小学教育开始向正规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至1990年,全区小学达74所,其中,市区33所、农村25所、企办小学16所。共有1 070个班,学生50 259人,教师2 085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99.9%,普及率为100%,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区。南岗区1990年小学基本情况统计表;南岗区1989--1990年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四率统计表(附表)
    二、学制
    1912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教育令,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7年,分初高两级,初级为4年,高级为3年。1915年,改初级为国民学校,学制仍为4年。1922年,施行新学制,规定初等教育为6年,即初级4年,高级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沿用"四·二”制。1951年,根据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小学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片面强调"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全区小学普遍改为五年制,并实行春季始业。1974年后,恢复秋季始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小学恢复六年制。按照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精神,结合南岗区具体情况,1987-1990年,先后在继红、师范附小、马家沟等部分小学试行小学五年制试点工作。
    三、课程设置
    1912年,初级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体操、手工、图画等科。高级小学增设历史、地理,视具体情况开设农业、商业等专业课。1915年以后,高级小学女生开设缝纫、家事等课程。1922年,废止修身而设公民、卫生等科。192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教育令,规定所有小学一律增设三民主义、党义、童子军3科。
    东北沦陷时期,日语为必学课,称为"国语",而将国语改为满语,教学时数减少为日语教学时数的一半,对青少年进行奴化教育。
    1946年"四·二八"哈尔滨解放后,小学以东北行政区统编教材为主进行教学。初小设国语、算术、政常、唱游、美术等科,高小增设历史、地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初小设国语、算术、体育、音乐、美术。高小增设历史、地理、自然、政治。1952年,国家教育部规定将国文改为语文。1955年,高年级增设珠算课。1958年增加劳动课。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初小增设周会课,高小增设生产常识课。市区“二部制”小学授课时数为一、二年级每周24学时;三、四年级每周28学时;五、六年级每周30学时。
    "文化大革命"期间,课程设置混乱,变化频繁。每天第一节课为"天天读",专门学习毛主席语录。体育改为军体,音乐、美术合并为"革命文艺",文化课常被学工、学农活动冲击。
    1976年以后,课程设置摆脱了混乱局面。1979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教育工作几项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全日制小学设语文、数学、政治、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8科。1981年,又改政治课为思想品德课。1987-1990年,随着教育体制和教学领域改革的深化,小学普遍开辟了第二课堂。
    四、教学
    清末,小学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师讲,学生背,"读、讲、写、作"为主要形式。
    民国时期,始由注入式进而为启发式,但教师的注意力仍在乎"教",尚未顾到"学"的一面。
    东北沦陷时期,推进奴化教育,只让学生终日背诵"诏书"、"敕语"等,不让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1946年"四·二八”哈尔滨解放后,民主政府提出"新型正规化"的教育方针,在教学上强调启发诱导和联系实际,注重课堂讲授和反复训练。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的家长制作风,实行民主教学。1950年,全市教师代表大会通过了向苏联学习的决议,在教育战线系统学习推广苏联教学体系。小学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实物教学"、“谈话教学”、“五级分制"记分法,使教学形成了一定规范,但也出现过教条主义倾向。1958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学片面强调联系实际,影响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1963年,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实施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在教学上倡导"少而精"、"启发式”,废止"关、管、灌",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盘否定建国后十七年的教学工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社会为课堂,实行"开门办学",以现场教学代替课堂教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学重新贯彻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南岗区政府先后制定《南岗区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制度》和《南岗区中小学教师备课制度》。围绕抓好备课,改进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开展教材、教法研究。课堂教学要求从实际出发,运用教学原则,启发学生思维,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同时,加强实验课教学,推行电化教学。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在部分小学开展"拼音识字、提前读写"、“现代教学”和"尝试法"教学试点。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又开辟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结合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从1984年起,全区小学开始推行教学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到1987年,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得到完善。实行视导员包片、教研员包学科、校长包学校、班主任包班级、科任包学科,收到了显著效果。1990年,全区小学毕业生合格率99.63%,优秀率87.8%。其中,城区小学合格率99.71 %,优秀率92-2%;企办校合格率99.3%,优秀率89.9%。农村小学合格率97.5%,优秀率81.3%。
    五、考试制度
    清末及民国时期,普通小学学生考试,一般有月考、期考、学年考试及毕业考试。仿效欧美及日本等国学校考试制度,按甲、乙、丙、丁或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记录成绩。之后,确定了百分制记分法,按分数划分等次、评定优劣。高级小学招生采用考试选拔制度,由学校依据考生成绩择优录取。
    新中国成立后,学生考试考察,仍沿用百分制记分法(1954至1956年曾采用五级分制记分法)闭卷考试。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评定优劣。小学除新生入学只进行简单口试外,其它年级不论插班或升学均须经正式考试。“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开卷考试。1977年,恢复闭卷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
    六、典型小学简介
    继红小学创建于1949年,校址在一曼街27号,原名东北烈士子弟小学。建校初期只招收东北三省烈士子弟,实行供给制。1950年以后,除招收烈士子弟外。还招收松江省干部子弟,故改名松江省干部子弟校,师生实行寄宿制。1955年,面向社会招生,改称霁虹小学。1961年,改称继红小学;1970年,小学"戴帽",实行九年一贯制,改称继红学校。1972年8月,中学部分出,小学部与一曼小学合并,仍称继红小学。
    学校占地面积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 000平方米,有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科技室、图书室、卫生室、综合活动室等功能齐全的标准化教学设施。
    学校在教育改革中,进行缩短学制的改革,改六年制为五年制。在教学改革中,注重教学的系列化探索,既考虑各年段的阶段性,又考虑年段间的连续性。近年来,低年级开展了"注意识字,提前读写"和"口算、心算、笔算”的"三算试验",高年级开展了"阅读教学和思维训练"等专题实验,收到了良好效果。
    1978年10月,列为市重点小学,1982年4月,列为省重点小学。曾多次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标兵。1990年,共有51个班级,学生2 631人,教职工291人。 
    复华小学  建于1928年,校址位于教化街与河沟街拐角处,原名东省特别区第一学区区立第二十小学校。1931年改称第八小学校。1933年称北满特别区立第八小学校。1935年称西市场两级小学校。1938年称公立教化国民学校。1947年迁至复华三道街,改称复华小学。1957年迁至哈工大主楼东侧(现机械系楼址)后又迁至工建街7号。1988年9月,迁入新落成的教学楼。
    学校占地面积8 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 000平方米,有教室27个、办公室11个、辅助教室7个,是市级标准化小学。
    学校的奋斗目标是校容美、校风正、队伍强、质量高。1986年以来,学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实行分层管理,调动了教师积极性,教学改革和课外活动颇有特色,如高年级的作文指导,中年级的课外阅读,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均有创新。
    1979年以来,曾连续11年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德育教育先进集体。1990年,共有30个班级,学生l 793人,教职工79人。
    哈达小学  建于1921年,位于王岗镇哈达屯。1933年称市立第二十八小学校。1938年称哈达屯国民学舍。1987年夏,哈达村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一栋1 400平方米教学楼,于1988年1O月落成。 
    教学楼内设有6个标准化教室,还有音乐室、体育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仪器室、保健室、少先队室。校园内除有学生活动场地外,还有7亩校园地,栽种了果树和蔬菜,是全市乡村小学中第一所标准化学校。1990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258人,教职工13人。